史诗,多以诗性的语言记载人类与民族的起源,在共时和历时传播中完成民族文化,甚至是民族精神的传递。音乐舞蹈史诗是史诗的一种综合性表演形式,除了音乐、舞蹈外,还有诗歌、舞美等诸多因素合力参与其叙事。自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问世后,“音乐舞蹈史诗”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正式定名。(王定金《审美大辞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此后,每逢重大庆典,演艺界都会采用音乐舞蹈史诗的形式来回顾党的奋斗征程,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献礼作品,也是文艺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的纪念。
时代更迭的奋斗书写
理清“来时路”是确定 “去向哪里”的基础。《奋斗吧 中华儿女》的主创团队将叙事的“时间线”起点置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只有呈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艰难历史,才能展现党的初心源泉。经过多轮修改、反复推敲,《奋斗吧 中华儿女》由序曲、四个主题篇章以及尾声共六个部分构成编年体结构,以“奋斗”为主线贯穿始终。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担当,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如此,奋斗者的实践、奋斗中的收获和延续的奋斗精神,都是《奋斗吧 中华儿女》努力表达的内容。按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奋斗吧 中华儿女》主体部分的四大奋斗篇章,分别呈现了中国人民在不同时代的奋斗印迹。
第一篇章展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奋斗历程。以舞蹈《起来 起来》拉开历史叙事的大幕,与之相呼应的交响乐以流淌的音符开始诉说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中华民族在浴血奋斗间行进的28年,像电影的长胶片一样展开。第二篇章《艰苦奋斗》特别设计了向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致敬的段落,《葵花向太阳》《赞歌》《翻身农奴把歌唱》……一段段节选自《东方红》中的经典歌舞,从演员、服饰到场景、表演几乎都是原样复制,尤其是《葵花向太阳》舞蹈再现于舞台,当混声合唱《东方红》再度响起时,时间瞬间倒流回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刻。
第三篇章对新时代奋斗的书写是《奋斗吧 中华儿女》的中心篇章,“为人民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是这一篇章的主题。在演绎汶川抗震救灾与北京奥运会的段落中,采用了多维时空穿插、交错、重叠等戏剧情景表演方式来“叙述”历史事件:当汶川地震中年龄最小的救人英雄林浩从汶川穿越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现场时,个体“小我”与国家“大家”之间的情感自然而细腻地串联在一起。只有“小我”与“大家” “生死不离”的血脉相依,才能铸造“我和你”的壮美诗篇。歌曲《赤子》“讲述”的是青年扶贫干部黄文秀的成长事迹,背景视频画面是一个个为共和国奋斗不息、奉献牺牲、“我将无我”的英雄模范,这些用行动甚至生命照亮很多人的身影,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诗朗诵《致敬人民》思考着“人民”的力量和意义,歌舞《天耀中华》《一个都不能少》《强军战歌》《和平——命运共同体》《不忘初心》《复兴的力量》等将脱贫攻坚、改革强军、不忘初心等串联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为人民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的主题。
第四篇章的篇名《奋斗吧 中华儿女》不仅与晚会同名,还与尾声的歌曲同名,以这样的创作方式来强调“奋斗”的意义,因为“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真真切切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在这里,“奋斗”是一种行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无论作为一种行动还是情感,“奋斗”的主体都是人民,是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
技术层面的推陈出新
在对时代更迭的奋斗书写中,《奋斗吧 中华儿女》采用最先进的舞台技术,力求呈现与新时代相匹配的艺术样貌。在延伸出的舞台两侧,各展开了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好似佩戴在胸前的红旗徽章。组成旗帜的一块块基石是长征的象征。这一设计不但与“奋斗”主题相吻合,还象征着引领中华儿女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此外,第四篇章扩大了舞台的台口,垫高舞台近40厘米,使得观演和表演的空间更加开阔。升降台、可手动推动的台阶、车台使得演员演出时的换场十分自然流畅。舞台、背景融合机械、投影等多媒体新技术,灵活的时空转换与舞台表演几乎实现了无缝融合,营造了立体的“真实感”。鉴于史诗的艺术风格要求,《奋斗吧 中华儿女》的舞台假定性场景需要依靠灯光来实现。例如,舞台上的每一束灯光变化都踩准表演的节奏,与场景的快速迁换、情节的丰富变幻相吻合,这样才能保证舞台上历史画面的连贯、丰满与真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奋斗吧 中华儿女》不仅是现场演出与电视、网络实况同步播出,而且要在现场表演中完成其舞台艺术电影的同期录制工作。因此,整场节目对灯光的要求更为苛刻。也正是这种“苛刻”的追求,将《奋斗吧 中华儿女》的舞台表演技术创新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奋斗精神的迭代延续
自2019年9月16日以来,《奋斗吧 中华儿女》公开带观众彩排七次,观演者有三万多人。2019年9月29日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耳熟能详的旋律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序幕。中央电视台的实况转播,更是让全国观众实时共欣赏。演出后,各大媒体都使用了“燃”字形容这部史诗演出引起的社会反响,而“奋斗”成为被“点燃”的高频词。
国家和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奋斗。2023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特别强调,要把青年一代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由此,奋斗不仅仅是曾经的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解放的努力,更是现在的,以及将来的中华儿女“再接再厉”,接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行动密码。唯有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