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身体感知世界 让舞蹈点亮人生
2022年08月17日 09: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17日总第2472期  作者:武艳

  2022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舞蹈正式纳入义务教育新课标,在校园美育中,“舞蹈”取得了重要地位。我们知道,近代中国十分重视审美教育。早在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和《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中又重提美育。然而,美育并没有进入持续和稳定的发展阶段。直到1999年,随着“素质教育”被确定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下,美育确立了在教育中的基本地位。

  美育是提高人审美认知的教育方式,传统意识中认为,“美术”能够提升视觉,“音乐”可提升人的听觉,而身体层面可以通过“体育”来完成。在这样的认知下,“美术与音乐”在校园美育中占据着多年的主导地位,如此状态维持至今。

  2022年,舞蹈正式纳入义务教育新课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到2035年,在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能做出哪些有价值的贡献,尤其是舞蹈美育,我们怎样做才能走向舞蹈美育的科学发展之路?

  首先,强调舞蹈美育中“身体与意识”的连接。在校园舞蹈美育的工作中,大家通常认为“舞蹈比赛”是重点工作之一。比赛重要吗?笔者认为很重要。通过比赛,以评促建,丰富校园文化,学生获得高峰体验,有多方面的益处。然而,如果参与“舞蹈比赛”成了全部,或者说唯一的校园舞蹈美育内容,则彻底偏离舞蹈美育的价值。因为“表演性”舞蹈与“自由”舞蹈,是两种不同的舞蹈状态。舞蹈艺术在进入表演状态时,因其要跳给别人看,为了实现更好的审美效果,专业舞蹈表演需强调外在的表现性和技术性。甚至,通过专业技术的修饰与训练,演员们有时不需要真情实感,也能表演出编导想要表达的情绪。因此,不少表演性的舞蹈,本质上是“身心分离”的状态。聚焦美育最核心的观点“发展自我,提升审美认知”。舞蹈美育中“身体与意识”的连接是核心关键,过度强调外在身体层面的美感,将会偏离舞蹈美育的核心。与此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舞蹈美育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而非少数学生的特权。

  其次,舞蹈美育是一门“最特别”的审美教育方式。舞蹈作为美育课程,它是唯一一种通过“身体”来认知世界的美育路径。人类发明了文字,凭借文字的符号体系与世界沟通。文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孕育的艺术形态。除此之外,音乐、美术、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形态,也都是通过人类建造的各种符号体系,并通过物态化的方式,来完成思想与情感的转化。舞蹈则完全不同,它通过身体——这一人类天然拥有的媒介,来认知世界。同时,由于舞蹈语言的“非语意性”特征,还省略了物态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常常说,舞蹈是距离生命最近的艺术形式,还是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结合最紧密的艺术样式。

  最后,构建科学完善的学科知识链。我国审美教育理念中,已经达成一致的共识: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路径。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最集中的表现,通过艺术来开展审美教育毋庸置疑。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或者说怎样的舞蹈艺术教育,适合舞蹈美育。回顾我国当代舞蹈艺术教育可发现,新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建立初衷是为国家培养专业化的舞蹈演员。由此,中国专业舞蹈教育就逐渐形成了以“舞种分科,学科细化”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聚焦新时代舞蹈美育,其首要目的是培养人,而非职业演员。细化的学科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审美教育,建构科学而完善的学科知识链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审美教育的价值。

  自2008年我国舞蹈教育家吕艺生开始创建针对中小学生的舞蹈课程体系,即“素质教育舞蹈课”,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我们有了自己的答案。

  第一,舞蹈美育要做什么?素质教育舞蹈给出的答案是:人人都可以跳舞,我们既为自己,也为表演。

  “人人舞”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舞蹈艺术教育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沿着“高精尖”的道路走得太远。强调专业性、技术性和唯美性的舞蹈教育,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其实,舞蹈艺术教育本不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拒普通大众于千里之外。舞蹈艺术在原创之初,许多艺术化的动作,都来自日常生活中。这些动作,我们称之为“原本性动作”。即生活中处处可见,以及人们在不同情绪情感下,身体发生的真实动作。这些动作再经过艺术家的创造与加工,就形成了我们舞台上看到的“表演性动作”。素质教育舞蹈课上,我们重点在于开发学生的“原本性动作”,并且贯穿教学始终。因为这些动作,既是学生情感的真实反映,更是教师创造舞蹈作品的宝贵素材。

  第二,如何上好舞蹈美育课?素质教育舞蹈课确立了“二十字”教学方针,即培养学生的“观察模仿、即兴表现、交流合作、创造求新、综合融化”的能力。

  1.合理选择专业舞蹈教学内容。舞蹈美育课与专业舞蹈教育,在主、客观两方面都面临很大的不同,如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时间等。面对庞杂的专业舞蹈教育内容体系,舞蹈美育如果只取其部分,将如同管中窥豹、不可全观。于是,在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设计中,吕艺生教授提出,我们要化繁为简、探寻规律、深化经典案例等原则,精挑细选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

  2.多路径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舞蹈是一门舞蹈美育课。但课程不只拘泥在舞蹈层面的教学。许多课例是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以及对自然、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想象的观察中导入的。学生在舞蹈课上,可以遇见其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然而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对知识进行联想,并用身体去表现出来。当学生们看到自己能够将“基因裂变”“星云漂移”,或者“小蚂蚁搬家”“博物馆奇妙夜”等类似主题转变成一支舞蹈并跳出来,他们对舞蹈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并且,如此奇妙的审美感受可以无限地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3.在“情境中”展开引导式教学。游戏是感性和理性最好的结合,是人最“自由”的状态。在游戏中跳舞,必然是“身与心”交流的最佳路径。在素质教育舞蹈中,很多课程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例如教跳跃动作时,教师会安排学生玩“跳格子”的游戏;为了教芭蕾的手位,先带着学生玩手臂夹气球的游戏等。在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动作的学习,适当训练,学生们就可以完成标准化的舞蹈动作。如此教学过程,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身心统一,也对学生进行了规范式的专业训练。

  4.编、演、评三位一体,回归学科的整体性。当代中国舞蹈艺术教育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编、演、评的重度分离。在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时代,个体当然不可能把这三个方面的专业工作都完成。然而,合作机制目前并不通畅。素质教育舞蹈的教学中,课例构成都有四个环节,即导入热身、创造求新、表演展示、互评反馈。在舞蹈思维的建构中,编、跳、评是可以在相互扶持中实现相互促进的。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要会编会跳,而且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力。

  5.“不批评”“不指责”的评价体系。专业舞蹈教育中,为了培养出职业舞人所要求学生身体必须达到的某种“规范”,必然在舞蹈教学中会有太多的“对与错”的评价。舞蹈美育则不然,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审美认知”,而审美活动最大价值就在于“多样性”。学生的动作,尤其是原创性的动作不需要“唯一性”“标准化”的要求。面对学生们编创的动作,我们鼓励老师们尽量使用“同学,你可以幅度再大一些”“动作是不是可以在空间上再丰富一些”等,如此正面鼓励的话语引导学生。我们反对教师使用“你做得不对!”“再来一遍!”等这样简单粗暴的教学语言。

  6.将思政教育意识贯穿始终。艺术教育是“审美人生”的教育,当代舞蹈美育更应如此。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例的基础上,吕艺生教授今年发展完成了“十部校园音乐剧”创作。如《小英雄雨来》表现了抗日小英雄雨来的勇敢、智慧,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什么花儿最美丽》告诉学生们诚实守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人。我们要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努力实现以美化人、以美感人的思政教育目标。

  至2021年,素质教育舞蹈课项目组已成立十年。其间,帮助了无数大中小学的舞蹈美育教师,使其在课堂内外都收获满满。项目组希望,未来能够携手更多一线从事舞蹈美育的教师们,让更多青少年走入舞蹈教室,喜爱舞蹈、得益于舞蹈。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