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息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
2022年12月01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日第2542期 作者:张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随着元宇宙热潮的兴起,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路径。其中,全息技术成为实现数字化社会的核心技术,加强全息技术自主创新和应用意义重大。
 
  虚实结合的文化延展工具

  全息产业可通过全息化感知、创造化再现、情感化链接,推动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延长传统文化的数字生命。这主要得益于全息产业两方面的技术特性:第一,强大的现实还原力。与擅长于现实虚拟化的技术不同,全息技术在虚拟现实化领域具有突出优势,通过投影的方式,记录并再现被拍物体发出的光的全部信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使与原物完全相同的立体像呈现于眼前。全息技术在真实还原、真实触达、虚实结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使物的“数字孪生”和人的“多重分身”成为可能。第二,较强的内容可控性。全息技术可以用来还原文物历史场景、英雄人物、红色经典,实现跨时空对话,让观众在视觉的冲击中获得不同的体验。相较于自媒体的杂乱无序,全息展示从策划、展演、体验、互动各个环节都处于可控状态,便于开展有效的数据保护和个人隐私保护。
 
  2021年,元宇宙成为世界各国技术竞争的新“战场”,推动全息技术自主创新成为强大我国“数字话语权”的必然选择。元宇宙是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下一代网络,相关领域成为全球资本追捧的风口。元宇宙是一个混合世界,具有双重面向,一方面包含着平行于现实世界而运行的人造虚拟空间,另一方面还包含着虚拟影像的真实化落地。在元宇宙技术体系中,第一层级的技术便是全息构建和全息仿真,这是锻造人们“虚拟肉身”的第一步,只有解决虚拟成像的问题,才能实现后续的虚实融合和虚实联动。另外,相较于AR、VR技术,全息技术在虚实融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全息可以脱离可穿戴设备,实现裸眼观看,符合未来视觉技术无介质化成像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谷歌、微软等互联网企业纷纷转身发展全息业务的原因之一。全息技术是我国数字技术发展不容忽视的环节,是争夺下一代网络控制权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掌握数字话语权的关键。
 
  目前的全息技术应用成本适中,且消费体验场景广泛,可应用于媒体、教育、文旅、游戏、电商等领域,为打造我国数字化消费的新业态提供了支撑。全息显示设备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光学结构、成像设备、操控系统、物理结构等组成部分,一套全息投影设备因显示尺寸、内容呈现的不同,价格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建成后可以重复使用,成本适中,具有大范围普及的可行性。全息技术应用场景也十分多元,包括区县融媒体中心、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娱乐场所、商业广告等,突破时空和人自身耐力的限制,通过虚实结合营造一种逼真、惊奇、互动的效果。例如有融媒体中心推出“全息京剧”产品,将传统京剧表演与全息技术结合,让京剧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也促进了我国数字化消费的发展。
 
  提供更高维度的创新空间

  我国的全息行业经过五六年的发展积累,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主要体现在相关的从业者、相应的资本投入不断上升。全息产业虽崭露头角,但我国已有的全息企业小而散,多而不精,缺乏品牌影响力和自主创新力。就已有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全息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93.36亿元,与短视频、人工智能等上千亿的发展规模相比,仍比较羸弱。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缺少标杆性的领头企业和行业标准,我国全息行业目前仍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不少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以低价出售服务,造成了产品的粗制滥造。后续的恶果是企业投入产品研发的精力消解,极大程度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
 
  “全息虚拟+真人真物”是一种自带辨识度、自带流量、具有穿透力和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与XR、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增速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来看,我国“全息虚拟+真人真物”的路径仍然闭塞。由于全息影像涉及真人、真物,所以其具有知识产权特性,涉及著作权、表演权的归属问题。于是,一些中小全息企业如何接触到“真人真物”(名人、文物等)资源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导致“全息虚拟”与“真人真物”相互孤立而无法实现有效嫁接,致使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更加立体、全面的展示。
 
  如今,全息技术为主流媒体提供了更高维度的创新空间,从2D化过渡到3D化显示,为用户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全新观感体验,让用户触碰“不可及的真实”,这成为主流媒体重新塑造核心竞争力和数字传播力的可行路径。但就目前来看,全息技术在主流媒体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难得的应用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成像上。如何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将全息技术应用到采、写、编、播等各个流程,加强用户的深度参与和互动,相关机构尚未找到良好的结合点。
 
  寻求内容生产的创新结合点

  政府先试先行,加大对全息技术的扶持和推广力度,打造样板企业,鼓励其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与迭代。技术企业是前沿领域的探索者和主要执行者,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入力度,尤其加大对人工智能、全息技术、虚拟仿真等技术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先行先试,进行广泛的技术普及,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还可通过政策与服务体系的完善,扩充全息企业数量和上市数量,为其融资、应对风险、创新发展提供帮助与指导,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样板企业,建立规范的行业规则,促进全息企业的有序竞争。通过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方式,缓解其发展中面对的资金压力,在充分鼓励与扶持下,使得相关企业能够全面投入技术创新,掌握核心自主创新技术,在元宇宙技术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理顺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关系,为文化资源与技术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创新保障。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推动文化产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然而,文化不应是束之高阁之物,为了促进新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广泛应用,相关部门应制定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搭建文化IP资源库或者文化IP的数字交易平台,将科技企业与文化IP拥有者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使双方需求在平台得以对接。鼓励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文化机构携手合作,共同参与文物展示等文化产品的研发,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产学研联动发展。
 
  推动全息技术在主流媒体的应用,占领视觉高地。广泛的应用是推动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要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全息技术,须加强全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提档升级。主流媒体,尤其是区县融媒体中心作为连接党群、城乡、工农的重要纽带,对全息技术的应用需求较大。区县融媒体中心应当充分挖掘全息技术特有的优势,突出其作为非私人设备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通过3D化呈现吸引用户主动参与;努力寻求全息技术与内容生产、传播的创新结合点,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如本地的名人名家、文物、文化遗产等,创新性地引用全息技术,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注重开发全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交互功能,加强用户在虚拟空间中的深度参与,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