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构筑世界学术新高地
2023年09月05日 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272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班晓悦 朱羿

  敦煌与吐鲁番同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几千年来的商贸交往、文明交流、文化交融,在这两个地区沉淀下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诞生了双璧齐辉的冷门绝学——敦煌学与吐鲁番学,在中国学界合称为“敦煌吐鲁番学”。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五六万件珍贵文物出土震惊了世界,但是晚清国力衰微,有约4万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基于出土文献的整理和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百余年前的敦煌学即成为引领世界学术新潮流的“国际显学”,相关学术话语权也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西方学者掌握,以至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为改变我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落后状况,1983年8月,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以季羡林为首任会长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于甘肃兰州正式成立,敦煌吐鲁番研究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会成立四十载书写浓墨重彩

  敦煌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敦煌石窟、敦煌藏经洞和莫高窟北区出土文献、敦煌汉简等考古文物,这源于敦煌独有的历史文化地位与影响。早在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正式提出了“敦煌学”概念。1986年,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明确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这不仅明确了敦煌学和吐鲁番学应该成为一门学科,更在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广阔背景下,极大提升了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进而推动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指导下的学术研究突飞猛进,终于呈现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重要变化。

  为纪念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8月17—18日,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兰州大学、敦煌研究院和西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隆重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回顾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学者成立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学术界掀起了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热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表示,敦煌吐鲁番学在传承本学科优良传统的同时,更努力地同其他领域开展跨学科交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创新自我学术天地,建设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新高地。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谈到,作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的发起者之一,西北师范大学将继续积极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致力于敦煌学、丝绸之路文明等研究,为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表示,40年来,在学会的引领下,各国藏敦煌文献经过前辈学者和大家的努力相继出版,相关学科、各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自强有着深远影响。

  “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很有意义、很有成效。”“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毕生精力才能见成效、出成果。择一事、终一生。希望大家把研究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和无悔追求。”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令敦煌学学者们备受鼓舞,对加强敦煌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王锐表示,敦煌学者们要继续讲好敦煌故事,向全国和世界讲述甘肃独特的历史文化。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提出,学者们要面向未来,做新时代敦煌学研究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共同为敦煌学研究的未来出谋划策,为推动敦煌学研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此次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始终气氛热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认为,本次会议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发掘了新材料,贡献了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拓展了诸如藏经洞佛教文献和少数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新领域,为敦煌吐鲁番学学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比翼齐飞

  吐鲁番学以吐鲁番周边的古墓葬、古城址、石窟寺及在这些遗迹所发掘出土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相较于敦煌学,它尽管起步较晚,但历史文化内涵与外延同样丰富,颇具厚重的学术特色。对此,荣新江2009年在《期盼“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比翼齐飞》一文中,明确提出“在吐鲁番出土文献的整理,在吐鲁番地域社会史、写本时代书籍史、丝绸之路胡语文献等方面,应当吸取敦煌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加大力度做吐鲁番学的研究”。

  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相呼应,8月21—23日,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吐鲁番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吐鲁番市举行。

  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吐鲁番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位置,沟通欧亚,连接古丝路,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绿洲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东西方多元文化积淀厚重,分布在吐鲁番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成千上万卷吐鲁番文献,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表示,多年来,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吐鲁番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他希望吐鲁番能够以分布广泛而又类型丰富的文物资源,诠释内容丰富、气韵生动的中国精神,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深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新疆时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吐鲁番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勇东表示,本届研讨会就是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召开的,目的是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吐鲁番市委书记马学良提出,在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下,让吐鲁番学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枝散叶、发扬光大,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来自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分享了吐鲁番学研究新发现新成果。这些成果中既有对儒家经典、道教写经、文学作品、童蒙读物、占卜书,以及户籍、点籍样、公验、法律文书等各种公私文书的汉语文书的新思考,也有对回鹘语、叙利亚语、龟兹语、藏语、突厥语、巴克特里亚语、摩尼文等语言文字写本和碑铭的深入探讨。科技史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亮点。吐鲁番学研究引入科技与考古的方法探讨,植物考古学对出土物的分析,多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应用等,让人耳目一新。

  在为期三天深入研讨的同时,与会的百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和吐峪沟石窟。“吐峪沟石窟和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近年来都发现大量的文物,特别是纸质文书,新的发现必然带来新的学问,吐鲁番学必将蒸蒸日上,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荣新江如是说。

  回顾百余年前敦煌文物文献流失海外,是一部伤心史,而今,经过几代学人不畏艰辛,焚膏继晷,特别是经过四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的主要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初步掌握了学术话语权,冷门绝学“热起来”,构筑世界学术新高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学术的奋进史。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