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球治理现代化
2022年12月30日 09: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30日第256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2月24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球经济治理学术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全球贸易治理、制度话语权、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为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党委书记隋广军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国家利益主导下的霸权困境、多层次治理模式下的规则困境、多极化趋势下的公共选择困境等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发挥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在全球经济治理各领域实践中提出中国方案,推动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仁政”思想,强调要以明确权利的边界作为起点解决全球治理赤字问题,以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作为基本原则。“公正”包含自愿原则和平等原则,即该原则既约束自我也约束他人;“合理”指既要符合权利义务互相匹配的原则,也要符合效率原则,进而不断推动全球治理向前发展。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治理下沉’和‘治理跃升’两种演进趋势。”在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秦亚青看来,“治理下沉”指全球治理从较低的层面展开,地区组织的治理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很多新领域,小国和非国家行为体也发挥了领导者作用。“治理跃升”指治理观念从以人类为中心的治理思想转向地球生命共同体意识,万物共生、共治、共享正在成为新的治理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中国应正确认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用制度型开放对冲“去中国化”,利用全球价值链的本地化趋势使中国在未来参与全球治理中树立比较优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价值链,以此应对安全的泛化所带来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姚枝仲表示,中国学者需要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探索既能照顾公共利益又能符合各国利益的治理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认为,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主要矛盾是“全球问题日益严峻和整体化”与“全球治理机制日趋薄弱和碎片化”之间的矛盾,而全球治理机制碎片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生产力总量疲软和分布失衡。在他看来,若要让世界回归经济全球化和广泛国际合作的轨道,需要创造出更大规模的全球生产力,使各国由侧重“分蛋糕”的存量博弈,重新转向侧重“做大蛋糕”的增量博弈。

  促进人类共同利益

  “加强全球治理道德建设有助于解决全球治理赤字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表示,全球治理道德是国际社会为了治理全球问题、管理全球事务而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主张,有助于凝聚全球治理共识和力量,自觉规范行为体的自律行为,倡导全球治理的真善美理念和品德,维护全球的公共秩序,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全球化进入了速度和强度明显放缓的平台期,不确定性井喷和安全的泛化成为全球化平台期的核心问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杨雪冬认为,中国在构筑更多安全通道的道路上,需要寻求全球范围的道义共鸣点,加强基于全球不确定性的战略规划,以跨区域的“新区域化”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基于共存的内外部政治信任。

  “中国需要妥善管理管控周边热点问题,加强关于全球安全倡议的话语解释,减少周边国家对其内容的误解。”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方银建议,全球安全倡议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优先从周边地区出发推动实践,结合周边国家的主要安全关切,促进周边的发展型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分享、可借鉴的基本经验和案例样本。”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伟光表示,世界现代化需要全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以及互动中的演化关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