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更好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年12月30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30日第256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2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在沪举办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交叉学科高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等话题展开研讨。

  中国式现代化催生文明新内涵

  现代化与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与会专家认为,我们在推进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摸索逐渐创造了新的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但使现代化增加了新的类型和可能,又以之为支撑赋予人类文明崭新的含义。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辩证统一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认为,离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又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生成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之中,又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扩展并赋予原有文明以新思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遵循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独特文明创造,反过来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世界文明的格局,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引导了人类文明走向,重塑了人类文明发展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要从现代化、历史普遍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高度来理解。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卜祥记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是文明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体系中的中国式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发展的困境,中国在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建立起自觉的关联性,赋予了文明新的内涵。

  有助于达成世界共识

  当前我国需要继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对此,与会专家认为,要提炼好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创造出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观念,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要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在深化交流互鉴中达成更多世界共识,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安维复认为,要以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大量文献为基础,重点考察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期对建立健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所补益,也为面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提供借鉴,逐步扭转被动局面,从而创新开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传播,持续提高其公信度和影响力。

  “在国际学界的交流和对话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好中国的问题,同时也应该对全世界、全人类普遍存在的问题发出中国声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人民依循的独特道路,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照与借鉴。我们要从过去较多引进西方文化观念和人文学术理论的状态,转变为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借助学界的人文交流,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阐述中国的理论观点,讲述好中国文明的动人故事。

  中国形象的建构离不开中国故事的讲述,而故事的讲述又依赖于话语与叙事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文明传播要遵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传播中华文明的首要任务是提炼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并基于这些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做好传播工作。他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了坚定历史自信,我们需要把中华文明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内容展现出来,寻找与其他文明的共通性,同时把本土性内容提升到全球意义的高度,这样中国故事就能讲得出去且有人倾听,并被更多人接受。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提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需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参与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呈现出更多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内容,凝聚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共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起为世界未来的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