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察拓展史学研究视野
2022年12月07日 09: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7日总第2546期  作者:本报记者 阮益嫘

  田野研究作为一种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法,在印证传统史料、补充传世文献不足等方面作用显著。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日前主办的“寻觅古城址:田野考察的方法与实践”讲座中,学者们就田野考察的经验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长期以来,田野研究促进了人文学科研究面貌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靖国认为,田野考察对历史地理学具有重要作用,过去文献记载中一些古城位置的错误,很难在文献中直接看出问题,只有进行野外考察,到达现场,综合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才能对文献中记载的古城址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卫星遥感地图等现代科技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研究人员辨认古城址位置、确定经纬度、分析城址的形制等,但不能完全替代野外考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表示,面对现场,才能感受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发现更多细致和实际的问题。进行田野考察,需要研究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多学科思考能力,才能对山川、大地、道路和城址拥有更强的阅读能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刘未谈道,田野考察是一场充满历史感的“穿越”,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山川形变、地理地貌等信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场景,研究人员需要将文献研究中的二维空间与实地三维空间相结合进行判断和思考。孙靖国认为,根据卫星照片垂直视角所认识到的地理环境,同实地考察以及古人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要考证一个地方是否为古城址,只有到达现场,结合城市和周边地理环境、道路交通等的关系,才能准确定位,并对整个区域的历史地理开发进程、人地关系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田野考察不仅是研究方法,还可以通过它进行经验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萍谈道,当古文献资料缺失、地理信息不准确时,考古挖掘和田野考察的重要性就越加明显。史学田野考察作为历史和现实的桥梁,其功能决定了针对目标的广泛性,一切人类活动、社会现象、人文景观和器物等都是考察的目标。尤其是对于非文本、非图像的实物材料进行考察,可以将其构建成有体系的知识,进而升华到历史学研究的层次。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会逐渐变成一种潜在的感觉,让研究人员既能感知历史,同时启发新的思考。

  田野调查和发掘作为收集和获取资料的基本手段,需要在跨学科交流的多维度视角下实现进一步拓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孝聪认为,丰富的野外调查能力离不开严谨的史学基本功与古籍整理基本知识技能训练,也需要敏锐的野外观察力和引进地理学现代技术从事历史状况研究的能力。从事田野考察的研究人员需要从历史学、地图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多角度,从历史的长时段、宏观区域与微观地貌的结合上,将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方法运用于专业研究。此外,要重视对地图的研究,作为一种图形与符号语言,地图深刻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自然、社会与人文景观。研究和使用过去时代编绘的地图,需要关注地图带给我们的史料价值,也不应忽视编绘地图的人对地理空间的认知以及古人使用地图的目的。唐晓峰提出,田野考察不是探险或者猎奇,它需要以全面的学术水平做支撑,将文献与现场相结合,有目标地进行学术考察。人类在不断深入认识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入认识自身。在人地关系这个大系统研究中,问题意识日益丰富,学科结构系统不断完善,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与问题域也随之扩展。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