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时代学术创新华章——《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侧记
2022年03月23日 09: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3日总第237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张译心 孙美娟

■《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专家终评委员会合影        

本报记者 朱高磊/摄

  3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颁奖典礼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刊载的理论硕果,令人充满期待。

  精心浇灌学术创新之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言简意宏的志向和传统,启示着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当代中国学人坚持理论创新,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深刻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抚今追昔,光阴荏苒。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创刊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同志明确要求《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质量要在全国是第一流的,能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至我们国家的社会科学水平,能够带动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42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成为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刊物,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理论学术发展态势的重要窗口。

  2022年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2022年全体会议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同志指出,4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刊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水平最高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群,集中代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形象。

  建设“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谢伏瞻强调,要在深化理论研究、引领学术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国家队”的重要作用。要从新时代中国实践出发,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要瞄准理论学术前沿,战略布局,精细设计,不断发现有能力解答时代之问的一流作者,不断推出有水平回应实践之问的优秀作品,为推出大家大师提供高水平的学术平台。

  把握学术前沿,引领学术发展。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将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聚焦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开展选题策划,刊登高水平论文。《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刊发的《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重点选题构想》,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等11项跨学科重点选题。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以来首次发布年度重点选题,将坚守高度的政治责任具象为高质量学术生产与传播实践工作,一经发布就受到理论学术界的热烈响应。围绕这些重点选题,《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共编发114篇高水平文章。

  理论创新、理论发展最深厚的源泉来自实践,但实践不可能自动地升华为理论,必然要通过问题这一媒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提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作出深邃而有说服力的解答,必将使理论学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从而对时代变革、社会文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既要紧跟中国社会变革实践,提出有重大意义的真问题,更要用更多的精品力作反映中国理论学术的实际状况和水平,通过理论创新深刻地回应时代呼声,促进时代变革、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

  更加突出科学公平公正

  2021年12月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及“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同时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公告》及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总目录。评选范围为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2期刊发的全部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文学、历史学、国际关系、新闻传播学10个学科。

  为科学、公平、公正地遴选《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突出评选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代表性,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本届年度好文章的评选办法作了改进。初选阶段将原来的“读者实名投票初选”,改为“由读者实名投票、同行专家投票和编辑部进行推荐”,三者权重分别为40%、40%和20%,综合推出各学科2篇候选文章;最后由专家评审委员会投票确定最终获奖文章,每个学科不超过1篇;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未推选出好文章的学科空缺。

  2022年2月伊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收到一份来自武汉的快递,里面正是一张手写的《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选票。透过略微颤抖的字迹,能看到老先生填写推荐票时的郑重与认真。“重读《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中引领时代前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感觉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理论与实践并行,思想在时代中蹁跹。”这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俞思念的推荐理由,也是众多读者珍贵投票中的代表。

  初选阶段,广大读者踊跃参与,截至2022年2月20日24时,共收回读者投票99590票,比去年增加了34.87%。其中,网络投票98093票、电子邮箱投票13票、邮寄投票1484票。

  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向160位同行专家发送了邀请函和评审材料。2月10日,收回并汇总《〈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同行专家推荐表》156份。

  “从世界历史视野探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历史性互动、学理性融通和实践性创新。”

  “该文关注中国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探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精神内核,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见,在法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原创性进展。”

  “文章所论‘强制阐释’不仅是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的理论路径与办法,对学科话语体系建设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一条条富有真知灼见的推荐理由,是学界同行专家对积极回应时代之问的评选文章给出的真切肯定,无不彰显了一流的专业水准和高度负责的学术态度。

  1月29日,编辑部推荐环节正式启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各学科部对所属学科组的文章进行评审讨论,进而得出编辑部推荐结果。

  一位评审专家向记者表示,“这些刊发的文章都是学者们经过踏实研究、深思熟虑,具有原创性、思想穿透力的成果,本就是笃论高言。再‘优中选优’,推选‘好文章’着实不是一件易事。在评审过程中,不乏出现对几篇文章都十分珍爱的情况,但也只能忍痛割舍,作出抉择”。

  通过汇总读者投票、同行专家投票和编辑部推荐结果,并对投票结果进行加权计分,共计有9个学科的17篇文章进入终选阶段,学科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文学和历史学。

■评审组专家在讨论   本报记者 朱高磊/摄

  优中选优 推出标杆性好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评选,事关学术荣誉,备受学界瞩目。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专家终评会在京举行。方军主持会议并表示,评选《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的宗旨,在于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评选标准为: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观点;问题和方法具有前沿性;有厚重的学术分析。

  方军特别说明,谢伏瞻院长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的论文《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中引领时代前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在初选阶段被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一名并进入了终选阶段,但谢院长本人提出,鉴于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又是《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因此放弃参评资格。

  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外专家(每个学科1人)共21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分为8个学科评审组,围绕初选阶段推选出的17篇文章开展深入讨论并择优推荐。

  面对一篇篇金相玉质的学术佳作,选出学术地标式的魁首文章并非易事。在终评会上,每一篇文章都被逐段、逐句、逐词仔细审读。不难看出,每一组评审专家对入围的文章都了如指掌,评议文中的某一论点时,总能迅速找到文献出处,指明学理创新的理论价值所在,熟稔程度仿若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心血。

  在终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各会议室内,不同学科组的讨论气氛也各有差异。经济学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主席团成员、经济学部主任李扬,因疫情防护需要居家隔离,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隔着电脑屏幕参加评审。但这个线上方式并未降低讨论的热度,他们不放过每处文字细节,对每个问题都“斤斤计较”,不时出现小争论,遇到网络不顺畅,他们便改换电话视频继续“面对面”对话,在热烈的讨论后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社会学组二位评审专家的意见较为统一,得见好文,皆逸兴遄飞。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一直手不释卷,字字细品,到讨论结束时,原本簇新的纸张都被翻动得起了褶皱。谈到文章精彩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兴致盎然。他认为,文章评选应不畏争议,并感慨“有争议才是好事!”

  学术评价过程充满睿智的思想火花,学术意见归纳过程则异常严谨审慎。经终审讨论,每个学科组将评选结果和学术评议总结郑重地填在推荐表上。直至终评结果汇报环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还在仔细推敲推荐理由,心无旁骛地低头誊写着推荐表。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教授杨耕首次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的评审专家。他表示,此次入围终选的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摆脱了“从概念到概念、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方法,紧紧抓住了重大的现实课题,从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历史、理论与政治这三个维度来进行新式的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的入围文章都很好地处理了学术和政治的关系,所以评选结果必定会对学界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本届评选出的文章都是各个学科具有代表性的、标杆性的好文章,特别推荐大家认真研究这些好文章。”李稻葵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评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创新,通过这个评选,能够把每一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相关领域的优秀文章精选出来,起到标杆性作用,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他看来,经济学领域好文章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话题要有引领性;二是文章本身的方法论、结论要经得住考验,经得住学术界同行的检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周弘告诉记者,此次评选令她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足发展信心更足。在她眼中,《中国社会科学》刊发的文章质量一年比一年更成熟,刻画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有机融汇于时代发展的清晰轨迹。“我们的社科学者能够反映这个时代发展重大问题和新的现象,尝试着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去解释新出现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周弘说。

  首届好文章评选活动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具有开创性意义,社会反响强烈。首届评选过后,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如同一股股清泉,给评选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参与评审的两届“元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认为,2021年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完善了评选标准,兼顾了网络、专家、同行评审等多个方面。第二个亮点是把社会舆论和学术专家的意见相结合,使得评选活动在社会关注度和学术高质量方面实现了很好的匹配。另外,此次编辑部作为稳定器的作用得到了加强。如果每一届评选活动都在上一届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就一定可以保证未来评选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相信《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评选,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发展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谈道。

  “评选《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是优中选优的重要举措,为学者们树立了典型和榜样,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心指明了方向。”杨耕谈到,年度好文章评选应当坚持下去,吸引更多的优秀作者参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生产与传播工作,进一步提升“开门办杂志”的好效果。

  扎实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

  经过专家终评委员会公平、认真、严谨的评选,《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刊发的10个学科121篇文章中,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等9篇文章,正式获评“《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度好文章”。

  颁奖典礼上,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奇,方军以及评审专家代表共同为获奖文章作者和责任编辑颁发了获奖证书。

  方军在介绍评选情况时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十分关心《中国社会科学》好文章评选活动。谢伏瞻同志亲自审定了此次评选活动方案,明确要求一定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坚持“宁缺毋滥”,优中选优,真正评选出学界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文章。赵奇同志对评选活动给予了具体指导。在总结去年评选活动的基础上,我们修订和完善了评选办法,为更加科学、公平、公正地遴选出《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提供了制度保障。方军希望学术界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办得更好,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李培林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培育和推动了国内各学科一大批学者的成长。一个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杂志,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学术推动力量,一直在通过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引领学术发展,这在世界学术史上也是罕见的。围绕本次获奖文章,李培林谈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是前所未有的。社会科学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深入地研究这些新变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不被任何事情所中断而贡献自己的智慧,确保实现“十四五”时期的规划目标、2035年的远景目标和到本世纪中叶的强国目标。

  反映时代变革,服务时代发展,凸显了为人民做学问的重大学术使命。《中国社会科学》一代代编委、总编辑和责任编辑呕心沥血,留下了宝贵的编辑思想资源。法学编辑李树民作为获奖文章责任编辑代表在典礼上发言。他表示,做无愧于新时代的学术编辑,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科学》编辑应负的使命与担当。对接国家需要和学术发展需要,以进一步激发学术生产力为己任。其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实的专业能力推出思想精品。提出符合《中国社会科学》使命和担当的选题,以学术说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中国社会科学》和作者负责,努力提高编辑能力,将学术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每一个编辑流程中,奉献出具有国内国际对话能力的创新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评选,已成为学术中国的标志性活动。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勇向记者表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学术与话语——以政治学恢复重建历程为例》获评好文章,是对中国几代政治学人数十年的共同努力及成绩的一种致敬。文章围绕“中国特色政治学”何以形成和未来发展进行了系统性思考,以期对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带来理论启发,期待中国特色政治学能够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守初心,才能把准方向;引领创新,才能走向未来。

  2022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党和人民事业进步夯实学理基础,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具有特殊而重大的现实意义。谢伏瞻指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精心组织刊发一批有分量的理论文章,善于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努力推出书写研究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经典。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理论氛围;把正正确政治方向,为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心系“国之大者”,在“三大体系”建设方面展现新作为;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加快建设世界级名刊名社。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笃行再扬帆。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将在2021年11个跨学科重点选题的基础上,聚焦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抓住原创这个关键,强化学术引领,推动理论学术创新,推出标志性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