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字时代的公共传播体系
2021年11月05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5日第2281期 作者:记者赵徐州

  本报长春11月3日电 (记者赵徐州) 10月30日,2021第二届中国公共传播论坛在长春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主题“转型·创新:数字社会中的公共传播”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认同分化、舆论难调、叙事解构等信息现代化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表示,当下传播内容生产的主体正经历着从精英化到泛众化的转变,民意表达更加感性进而更容易被“贴标签”“带节奏”,圈层化的新型社会组织方式形成了传播和意见沟通的新壁垒。因此,要加强横向贯通,挖掘对冲性的工具价值,寻找社会共识。此外,随着媒介化时代的到来,舆论和公共传播领域的边界势必产生全新的扩张。加强公共传播研究,有助于对舆情治理和行业重构进行全新的认识和把握。

  数据化的监测系统可以被视为积极的社会工程。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昆认为,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的寰球民意调查对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增强国际社会主体行为的可预测性、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郭小安认为,人们的日常思考和决策依赖甚至依附于算法技术的个性化定制与信息推送。数据监测技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技术保障。在这一情境下,“围观”“互晒”“云观看”“视觉抗争”等社会现象,为相关理论的丰富带来了无限想象力。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认为,建构新时代的公共传播体系,不仅要关注如何发展新时代主流媒体,回应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媒体和公共传播、国家治理和社会认同的关系,还要探讨公共传播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为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服务等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看来,当面对国家现代化进程新境况时,回溯过去是非常重要的。要在对历史的梳理中阐释我国传统政治和社会共识的价值本源,以此探讨社会共识的塑造。

  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