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跨越
2021年05月24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24日第217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民生是治国之本、执政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带动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居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得到全面深化,重点群体收入增长措施持续发力,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深入推进,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不仅体现为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体现为精神需要的满足。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将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的收入水平、家庭居住与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第二,生活品质提升,交通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能更好地享受蓝天白云与新鲜空气。第三,文化和科技内涵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民众生活,催生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使人均收入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大力推动民生建设,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人民群众在教育、健康、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实际获得水平不断提高,直接推动了生活质量的提升。我国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了基层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的持续改善。通过不断优化基层社会关系,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发展心理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使我国城乡总体社会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使民众的实际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包括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个人和家庭应对失业、疾病等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农村脱贫攻坚和城市反贫困治理,帮助各类困难群众摆脱贫困,使他们也能跟上全面小康的步伐,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脱贫攻坚战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经过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既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认为,贫困县和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惠农工程及项目的实施,给乡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扶贫方式的创新以及其他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系列举措,让贫困村不再是“空壳村”,为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民生建设成就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取得的突出成就。欧阳康表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民生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向德平认为,以民为本是中国减贫的核心价值,党的领导是中国实现减贫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减贫行动中充分体现民本思想,充分彰显人的主体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扶贫,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是通过多方面努力而获得的。在关信平看来,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为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使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并由此带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沉着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的复杂形势,继续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其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全面部署,在推动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同时,尤其重视社会建设,继续加强和优化各项社会政策。各级政府在保持和加大对民生建设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优化民生保障的制度体系,通过体制改革和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弥补过去存在的短板,取得了明显成效。最后,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从而在脱贫攻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也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引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主心骨。

  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欧阳康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民生福祉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落脚点。消除绝对贫困之后,解决相对贫困将成为贫困治理的主要任务。要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奋进。要逐步缩小城乡、地域差距,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继续努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丰厚和坚实的经济基础。此外,要创造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要以造福人民为治理目标,加快健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体制机制。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吕志奎表示,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努力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发展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公平正义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城乡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群体差异。同时,要健全公共服务质量社会共治制度,破解低质量公共服务过度供给与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提高民生福祉水平任务依然艰巨。邱仁富认为,要着力解决地域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破解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中、西部地区全面崛起;还要持续推动精准扶贫,创新脱贫方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确保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安居乐业。要用好信息文明,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等领域的优势,为推进社会共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着力解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整体协同新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过程中,同步提升精神供给能力,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现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