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重逻辑
2019年09月19日 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19日第1781期 作者:周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思考人类共同问题和前途命运,准确研判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其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诸多关乎人类当下状况和未来前景的重大问题,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与突破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依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应当从价值、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人民立场的集中表现。

  人民立场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并“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合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二是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这要求使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需要通过两个途径:其一,通过充分发展生产力,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其二,通过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使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最终使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全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正是秉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它着眼于人类的整体进步和共同命运,倡导世界各国求同存异,在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等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同心协力,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其突出特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这为深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理论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科技革命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也应运而生,从而为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埋下了伏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要以整体的、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世界是整体的、普遍联系的,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存在,中国的发展需要融入世界的整体发展才能取得成功。一方面,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是与世隔绝。另一方面,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有责任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通过自身发展推动世界更好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理论逻辑,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着眼世界未来,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全球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全球治理新思路。

  第三,知行合一的实践逻辑。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既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在认识与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理论创新能深化和拓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成为开拓实践新领域、实现实践新飞跃的强大思想动力,进而引导实践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产生发展,集中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抓手,通过具体实践向国际社会展示了这一理念的重大意义。首先,它以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渐进的实践方式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旨趣,即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一国际经济合作倡议为起点,逐步发展到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次,它以开放的姿态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一带一路”建设对参与国家持开放态度,其参与范围相当广泛。它立足欧亚,面向全球,覆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且有不断扩大趋势,已在地理范围上构成初具规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次,它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一带一路”建设开展以来,其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形式渐趋多样,不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发展动力,更注入了人文内涵。“一带一路”建设,切实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实践。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