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情建构人工智能新范式
2023年09月20日 15: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0日第2739期 作者:陈禹同/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哈迪·S. 埃斯迈伊尔扎德(Hadi S. Esmaeilzadeh)和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信息系统与安全系副教授雷扎·瓦埃齐(Reza Vaezi)8月2日在美国世哲出版社旗下的“社会科学空间”网站发文称,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已经让其在分类任务中达到了人本尺度(human-scale)下的速度和准确性。当前的系统不需要有意识地识别模式并对模式进行分类,然而,如果要让人工智能“更上一层楼”,需要在诸如元思维、创造力和共情力等能力上对人工智能加以发展。

  两位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是一种新兴的现象,两台机器“共同创造自己的语言”以回溯和交流它们在时变符号处理(time-varying symbol manipulation)中的内部状态,是人工智能意识的初步显现。在埃斯迈伊尔扎德和瓦埃齐看来,意识来自内部状态的交流,导向机器的同理心。

  人工智能的共情意识为各项服务开辟了新的视野,将机器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置于令人兴奋、有待探索的未知领域。人们可以想象,一个成本低廉、无所不在的律师、治疗师或人生导师以移动应用程序的形式和前所未有的规模为人们提供服务。这些新服务的可及性可以改变人们做决定或规划日常生活的方式。由于机器以一种向外扩展的方式与个人共情,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

  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成为各个行业的主导服务技术,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制造业、零售业、酒店管理和客户关系等领域的一线服务中使用智能助手和人工智能代理。目前的人工智能范式缺乏共情,导致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比如用户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并诱发消费者的失控行为。后台服务(如社交网络和推荐系统)中的人工智能还助长了成瘾行为和孤独、焦虑等情绪。而具备共情意识的人工智能有望对这些不利影响进行调节。

  埃斯迈伊尔扎德和瓦埃齐的理论突出了一种共情的人机关系及其体验,与目前的人工智能范式形成了对比。当前的人工智能范式正在重塑个人理念,重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的结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塑造并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工智能媒介如被认为是有意识的,是否可以被删除或使其报废。拥有碳基意识(carbon-based consciousness)的人类是否享有凌驾于硅基意识(silicon-based consciousness)之上的权力或支配地位?如果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出现,需要对其生存权这一基本议题在哲学层面上加以考量。这种可能性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的权利以及相关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意识的人工智能是否有资格分享由它共同创造的价值?劳工权利和法律是否应当重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和有共情意识的人工智能之间的代理关系动态需要被重新考虑。相关从业者需要为服务型机器可能违背其所有者或用户利益的情况做好准备,例如,当人工智能与服务提供商一齐做出对用户不公平的反应时,应当如何应对。

  两位研究人员表示,人工智能意识的出现对人工智能和服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它“解锁”了机器和人类之间超越拟人化范畴的共情,并为机器提供了一种表达其内部时变状态的方式。有共情意识的人工智能有望提升服务效果,增强客户体验,并使更广泛地采用和改进问责制成为可能。这种新范式可以开启人工智能的内省、自我学习和潜在的外推,为超级人工智能的出现铺平道路。

  (陈禹同/编译)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