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学者和青年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访赞比亚大学“一带一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桑德·格兰德
2023年08月23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23日第2719期 作者:刘雨微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十周年。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不久就出访非洲。在那次出访中,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首次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郑重宣告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强调“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十年来,在双方元首引领和顶层设计指引下,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不断深化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范。

  作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诸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在非洲大陆开枝散叶,为推进“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中非各领域合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学术理论支撑。近日,围绕中国与非洲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的成果、非洲学者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一带一路”带给非洲青年人的改变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赞比亚大学“一带一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桑德·格兰德(Sande Ngalande)。

  两大文明跨文化合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成绩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桑德·格兰德: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提高了各行各业数百万人的生活水平。中国与共建国达成的最耀眼的成就莫过于建造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工业园和水电厂等大规模基础设施。首先,蒙内铁路于2017年5月31日正式通车,这条铁路不但是中国和肯尼亚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还是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肯尼亚能成功打造一条全线长480公里的现代化铁路,离不开中国团队对施工标准和工程质量的把控,以及在装备、人力和资金上的支持。这条铁路连接着肯尼亚东部港口城市蒙巴萨和西部的首都内罗毕,自开通后肯尼亚的物流成本逐渐下降,东非地区的经贸往来越发密切,真正做到了让交通效率和经济发展惠及人民。其次,2018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亚吉铁路也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并且见证了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深厚情谊。这条东非地区首条现代化的跨境标准轨距电气化铁路还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为吉布提港建设区域航运和物流中心扫清了障碍。最后,中国企业的投资为非洲的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共同建造了东方工业园、哈瓦萨工业园等,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带动技术进步和当地就业。成熟的现代化园区吸引了国际投资者,带动了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增长,尤其是纺织和服装等行业。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非洲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还促进了非洲与其他大洲的互联互通、互利共赢。非洲不断释放的经济潜力,正是非洲国家公平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坚实基础。回顾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这十年,中国和非洲都见证了经济的腾飞,两大文明的跨文化合作再上新台阶。

  中非能够交出一份靓丽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绩单,离不开中非真实亲诚的合作关系。非洲人民对中非合作互利共赢的本质深信不疑,这种信任深植历史。1964年,坦桑尼亚与赞比亚先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作为一个铜矿资源丰富的内陆国家,赞比亚急需开辟一条通向坦桑尼亚沿海地区的运输线路,以保证主权国家的经济独立。于是,在新中国的慷慨援助下,全长约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于1976年7月14日正式通车,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说,作为中国早期对外援助缩影的坦赞铁路让非洲人民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善意和真诚,那么共建“一带一路”则加深了非洲对中国的信任。

  学者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您的观察,非洲学者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桑德·格兰德:赞比亚专家和其他非洲学者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积极地和中国学者、学术机构和智库展开对话,举办联合研究项目,推动中非学术交流走深走实。他们致力于用基于证据的研究反驳西方的恶意造谣。他们还协助非洲决策者制定国家战略,确定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保证非洲国家能够充分抓住发展机遇。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和坚持让中非友谊更加牢固,让中非对话打破文明的隔阂,让中非合作蓬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样理解文明交流互鉴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

  桑德·格兰德: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强调了多样性、互学互鉴和对话交流在人类文明演变与发展中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就意识到不同文化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传统和知识体系,但是却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正是这种多样性支撑着人类上万年进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更是处处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通过与其他文明交流交融,中华文明展现出了丰富性和韧性,形成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大国相处之道。这与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相契合,追求在尊重差异的同时促进和谐共生。

  在过去十年里,我频繁来往于中赞两地,开展中文教学,增进中非文化交流。我亲身感受到,中国和非洲的知识共享与思想交流并不是单向的。中国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拥抱赞比亚的独特文化魅力和风土人情。赞比亚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主动地去了解中华文化,渴望来中国留学进修。双方都在为打破语言隔阂和文化偏见,贡献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同时还丰富了学习经验和人生体验。只有拥抱文明多样性、增进文化交流、鼓励互学互鉴,我们才可以在中国与非洲之间,特别是在中国与赞比亚之间,搭建一个充满希望的命运共同体。

  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给非洲青年人无限灵感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研究中,非洲青年人有哪些看法和行动?

  桑德·格兰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在积极改变着非洲青年对中赞关系的看法和行动。在20世纪,赞比亚开国总统肯尼斯·卡翁达首次用“全天候朋友”来表达中赞两国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的伟大友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赞比亚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例如扩大双边贸易、增进人文学术交流、抗击新冠疫情、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等。中方团队用行动证实了中非合作真实亲诚的理念,与赞方建立了最持久的纽带。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深了赞比亚青年对中国的正面印象,为中赞全天候友谊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就像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一样,赞比亚青年也怀揣“非洲梦”,那就是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构想的稳定、繁荣、一体化的非洲大陆。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带给非洲青年无限的灵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呈现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经济模式和社会高质量发展驱动力。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非洲大陆以古老、多样、复杂的语言、传统和信仰体系而闻名。中国式现代化启发了非洲国家,即现代化发展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消除绝对贫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科技自立自强、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等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非洲广泛传播。来自各行各业的非洲青年渴望接触中国、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我相信,他们能在与中方建立深厚友谊的同时提升自我,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祖国,推动非洲大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