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考人类未来的新视角——访智利前驻华大使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
2023年07月10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0日第2687期 作者:本报记者 白乐

  新思想指导新实践,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国际学界不仅关注中国的新发展与新成就,也对指引创造新成就的新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这一新思想的研究,加深了对中国发展以及人类命运的认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已经成为引领并启发海外学者进行中国研究的关键词。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外国学者中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性专家,智利前驻华大使、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拉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Fernando Reyes Matta)。马塔在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创立了拉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拉关系等议题研究,在中国问题研究领域积累了诸多经验。马塔也向记者阐述了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友好交往,以及中国在引领人类文明未来中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大中国也造福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曾任驻华大使的中国问题专家,总体而言,您如何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的有关治国理政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及这一思想引领下的今日中国发展?

  马塔: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大学和有影响力的智库中,围绕习近平主席本人及其思想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议的落地与实施,这些倡议中包含的习近平主席内政外交思想以及彰显的中国理念的影响力,将会不断扩大,也会进一步令西方大国信服。对于社会主义倡导者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的关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将成为其完善自身思想的标杆。

  当代世界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各国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政治制度之间共存。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对未来世界的走向有着非常清晰的思想认知。他深刻意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也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里,将作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前进,而多边主义将成为应对21世纪全球治理挑战的重要原则。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也将成为全人类的遗产,而不是某些国家或少数集团用以谋取私利的专利。可以说,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政治思想境界不只局限于中国疆土,而是超越地域与时空,面向全球全人类。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各项提议,都成为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思考人类未来的一种全新视角,也被视为构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模式的努力。这种努力克服了地缘政治的狭隘考量,以“和谐共生”代替“丛林法则”。

  习近平主席有关治国理政的思想与理念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仍陷于脆弱与贫穷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认同。对于欧美国家而言,要理解中国为何在短短几十年取得腾飞式的进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一发展过程在其他国家需要至少一个世纪。不少西方自由主义倡导者对于中国在其当前政治体制框架下取得的成果,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然而,必须承认的事实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书写了自己国家和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深刻影响了国际秩序变革和国际格局演变进程。

  在我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优势在于拥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以及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并坚定地朝着战略目标迈进的能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往的未来方向,并通过充满智慧的执政方式实现既定目标。在当今不断加速变化的世界中,中国政治体制的稳定运行确保了中国社会长期的发展与稳定。与西方国家相比,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内在先进性的外在表现,也是促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关键。先进的政治体制、有效的治国计划、坚实的未来愿景……这一切都造就了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今日中国。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演进中扮演的卓越角色,也得益于习近平主席作为新时代中国领路人的雄韬伟略。中国发展成功的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壮大中国的同时也在造福世界。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作出了振奋人心的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您如何评价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马塔: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曾说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与它成立百年之际的现实状况有着某种历史的巧合,这种巧合在于,这两个时期的世界都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百年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版图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开启工业转型。而如今,世界格局再次面临重大调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但不同之处在于,1921年的中国仍带着些许彷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它意识到帝王主宰的王朝时代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但当时的中国还不知如何通过具体的、扎实的国家工程来开启20世纪的中国发展之路。然而,一个世纪后的中国是坚定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是唯一的选择。

  我认为,有一点尤为值得一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谙“全面建设”的重要性。在这一概念框架内,发展的机会、资源的分配、保护的空间应当垂青社会各个领域,而非偏倚其中的个别领域。同时,任何拥有地方权力的部门或地区都不应当脱离中央政府的中心战略,或采取各自“有失协调”的发展路径。这种对于“全面建设”的理性认知贯穿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方面面,因而能够助力中国如期实现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一梦想的实现意味着中国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了极为重要的一步,使得这一过去遥不可及的目标轮廓变得更为清晰可见。

  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国而言,只是结束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而等待中国的是下一段未完成的新征程。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壮丽图景。我认为,这一重要战略安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政治远见与规划能力。这一战略安排可以被视为在新时代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全新顶层设计,也可以被视为在实践层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具化为详细的国家发展目标的过程,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也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于中国本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将这一美好图景转化为现实,中国将踏上一条并不容易的道路。这条道路将继续处理国内发展可能涌现出的难题和任务,也必须应对一个不断演变的世界可能带来的问题和状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庆幸的是,中国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为此保持毫不松懈、埋头向前的态度。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定会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展现给全世界一个综合国力更加领先、人民更加幸福安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社会科学报》:基于对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深刻分析,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结论,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您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这一新判断?

  马塔:我认为,明确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在官方层面作出相关判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与进步轨迹的同时,也勇于直面中国当前社会面临的薄弱环节与制约因素。总结这一新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经验,用现代社会发展逻辑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尝试与努力,这一做法为检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有效性提供了实践契机。在中国共产党看来,马克思主义不应被当作僵化的教条,而应从事实和结果中寻求其包含的内在真理。

  中国共产党深刻意识到,新时代党的理论成果的源泉来自于人民。这意味着要用心去了解人们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受与认知,去倾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个人命运如何与时代洪流在激荡中相容,以及更好地拥抱21世纪的未来,依此才能制定出符合个体需求、顺应人民心声的国家政策。显然,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并在执政过程中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动力。正是这种清醒认识让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国家事业的当务之急,面对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人民日渐开始向往一种更有质量、更具品质的美好生活,着力提升质量和效益必然成为新时代民生关怀的重点议题。

  这种对人民需求和愿望的反映,也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我看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在自己的民主建设进程中取得的实践突破,可以被视为中国政治发展现实进程中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带任何偏见,因此被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与西方国家的民主模式以金钱政治为导向的投票和以选举为主要方式相比,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寻求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并在法律层面建立了永久性机制以保障实施。协商民主扎根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兼容并蓄的政治文化,能够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广泛凝聚来自民众的共识,是中国民主模式中一种独有的形式。中国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过去的中国通过消除绝对贫困等重大举措,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并将其置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优先地位。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成为政治实践的良好工具,进一步助力中国实现全面脱贫与共同富裕等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发展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备受世界瞩目,许多外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解读。在您看来,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卓越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在哪些领域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马塔:的确,近年来中国在数个领域创造了诸多发展奇迹,这无疑得益于现代化的成功实施。1978年底伊始的改革开放,无疑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篇章。当我们今天回头审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决定时会发现,它对中国而言是富有战略远见和政治勇气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自由贸易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属。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贸易制度为生产要素的跨国化流动和工业价值链的更大范围延伸扫除了诸多障碍。他同时表示,只有在自由贸易制度加速社会革命的意义上,他才赞成自由贸易。可以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用一种独特的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实践了马克思的这一言论,即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的自由贸易可以极大程度上加速社会革命。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举措将中国人民对于解放生产力的构想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在短短45年内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论述无疑照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之路。

  今天我们身处的21世纪是一个日益由数字互动决定的时代、一个人类与技术相互依存的时代、一个公民与权利之间的联系在全球范围内重塑的时代,这意味着也需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崭新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和考察。过去十年来,中国通过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战略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大幅进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以一种快于许多发达国家的速度蓬勃发展。迈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大国。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和知识产权申请量均为世界第一。如今的中国拥有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强大能力和资源,作用不可替代。中国正在努力摆脱以重工业制造为主的主要形象,成为一个以创新和质量增长为特色的新型现代化国家。

  此外,过去十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生态文明和绿色产业领域取得的成绩尤为值得关注。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写入了中国宪法和党章,这说明中国在战略规划层面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规划在中国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然而在拉美国家却十分缺乏。中国领导层十分善于制定面向未来的国家发展规划,并且规划一旦写入文件,就会落实为具体的行动。然而,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出现政策需要调整的情况。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治理不仅取决于能否按时完成发展任务,也取决于能否灵活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关键的是,中国政府在集中力量执行每一个五年规划、推进每一项现代化政策的同时,会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调整对策并改进其治理能力。

  更为难得的是,在经济总体形势向好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依然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意识到全球经济状况仍然不稳定,而国内则面临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持久挑战。这种谨慎的态度体现在中国过去推进现代化政策的方方面面,正是这种不盲目乐观的清醒意识,让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令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现代化腾飞。

  开创中拉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与拉美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处在相似的发展阶段,肩负着相同的发展任务。近年来,中拉合作成绩亮眼,双边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拉关系,对中拉关系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您如何看待中拉命运与共的历史与未来?

  马塔:的确,习近平主席很早就意识到拉美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因此他多次访问拉美国家,也曾在位于智利的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发表演讲,并表达对于中拉合作前景的美好展望。近年来,中拉关系取得长足进展,不仅贸易与投资额大幅增长,包括元首外交在内的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率也在增加。中国在2008年和2016年,分别发布了两份对拉政策文件。2008年中国政府发布首份对拉政策文件,该文件发布后的几年里,中拉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6年,中国政府出台第二份对拉政策文件,全面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对拉政策的理念举措,以应对中拉关系进入全面合作伙伴关系阶段这一新变化。

  2018年1月,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并发表了《“一带一路”特别声明》,拉美各国纷纷响应。五年后,这项有利于拉美地区及其人民发展的政策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截至2023年2月,已有21个拉美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拉美地区的公路、铁路、桥梁、民航、港口、能源和电信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下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今年10月举行,届时来自各大洲的国家领导人将齐聚一堂,评估“一带一路”的建设成就,进一步制定未来合作计划。我相信,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将继续深化,这不仅对双方有利,也对全世界有利。如果说,过去我们讨论的更多是改善贸易关系等中拉关系的基础部分,那么如今,我们要探讨的是未来10年甚至15年更高层次的中拉关系,探讨21世纪的前50年应如何携手开创属于双方共同的美好未来。

  全球文明倡议点燃人类文明之光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在西方国家甚嚣尘上,本质上是一种充满着傲慢与偏见的等级文明观。相反,中国始终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文明观。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各国引起热烈反响。对于这种世界文明应有的相处之道,您有何进一步的思考?

  马塔:即使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依旧深入西方人骨髓,但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西方文化霸权观念已经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未来,我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值得世界各国反思:假若苏格拉底和孔子在21世纪相遇,他们应如何相互理解彼此?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他们尽管分别来自具有不同思想源头的文明国家,但是我认为,他们之间通过对话可以形成一种全新的、共通的人文思想。这种思想应当构成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的各种差异能够和谐共存。正如中国的老子提出的“阴阳和谐论”,“阴”与“阳”独立存在而又不可分割,二者虽相互对立,但可以和谐交融。这一中华传统哲学思想蕴含着辩证统一的智慧。

  2017年,中国与希腊等国共同召开了“文明古国论坛”,汇集了意大利、埃及、伊朗、印度、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展示了世界各大洲在各自历史上长久积淀的不同文化财富。这些不同的文化代表着人类共同的精神瑰宝,其丰富绚烂的历史表明,现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想源泉来自许多世纪以前的古老文明,这应成为未来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基础。

  今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第三个重大全球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可谓点燃了人类文明之光。这一倡议指明了人类文明对话的未来前进方向,也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廓清文明迷思探寻方案的全球视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对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挑战,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迫切需要消除隔阂、偏见和仇恨,全球文明倡议无疑为以交流互鉴取代隔阂冲突、以对话包容取代封闭排他,提供了重要价值理念。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