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全球发展进程
2023年07月07日 08: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7日第2686期 作者:

  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前校长 科斯塔斯·古利亚莫斯:

  强健的中国倡议推动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自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推动的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标志着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转变。如今,这一倡议已从愿景走向现实,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了全球不同地区、南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的发展愿景紧密结合,凸显全球文化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宽容相待,尊重各国不同的发展道路,为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当今世界面临多重任务、多种危机,西方国家的所谓民主和资本主义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中国的这些倡议对推动世界实现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是引领性的作用。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习近平主席2021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2023年3月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主席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提出的这三大倡议并非巧合,而是对新时代如何推动世界发展提出的系统性中国方案。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中国已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全球发展的稳定器,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模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 佩德罗·孔塞桑:

  以消除不平等和保障安全推动人类共同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反映了各国民众生活、教育以及其他发展能力的状况。2020年至2021年,人类发展指数史无前例地连续下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不平等状况的恶化和人们不安全感的普遍上升。在不平等问题上,尽管儿童死亡率、小学入学率和手机普及率等方面的不平等在缩小,但在预期寿命、高等教育入学率等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不平等实际上在不断扩大。在安全问题上,人们的不安全感在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发生前就已经普遍存在。世界上许多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安和茫然无措,并对未来充满焦虑。

  当前人类生活在一个“不确定性复合体”之中,全球性问题、政治极化以及数字化转型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导致全球信任水平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值,社会分裂愈演愈烈。然而,不确定性也可能是机遇,为主动、大胆的政策创新提供了空间。《人类发展报告》建议全球加强投资、保险和创新,以消除不平等、提升民众安全感。对人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投资有助于提升人类整体福祉,保险可以保护人们免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而创新有助于利用技术提升人类能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高级顾问、北京办公室负责人 海博:

  从资金、技术和多边框架等方面推动全球发展合作

  当前,人类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遭受重大挫折,气候变化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大量国家面临着触目惊心的发展不足,越来越多的民众陷入极端贫困。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各国需要携手从资金、技术和多边框架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一是积极落实发展援助承诺。当前,发展援助承诺和实际履行承诺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资金方面,全球已达成一系列倡议和决议,但是不少国家在作出承诺后并未切实履行承诺。尽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部分国家以及私人资本做了一定努力,但全球发展援助依然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

  二是提升受援国技术能力。对于需要资金援助的部分国家,它们在预算制定、资金使用等方面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一直强调提升受援国的技术能力和经验分享。经合组织成员和中国在经验分享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感谢中国在这方面所进行的有效沟通。

  三是提振多边合作。多边合作平台是我们应对全球挑战的一个重要抓手。各国发展都是由各自发展优先事项和发展战略所决定的,因此需要推动各国在国际层面的发展战略对接,并提升各国发展战略的透明度。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教授 贝特·郝福满:

  全球发展与多边开发银行的未来

  目前,全球发展面临多重压力。从短期来看,全球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新冠疫情造成的债务累积高企、乌克兰危机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以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转变。从长期来看,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世界经济分裂的威胁以及新技术可能给生产带来的影响,都在威胁着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用新的技术、密集的外交行动,并大幅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资源。国际融资机构有潜力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但需要大幅提升自身融资能力,且它们的治理结构应该更好地反映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在未能就以上任何一个问题达成共识的情况下,由中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组织,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NDB),可以率先在发展融资领域有所作为。

  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教授 尤素福·阿里·佐卡:

  中国经验助力尼日利亚的扶贫与社会保障

  全球约7.19亿的极端贫困人口中,有1.33亿居住在尼日利亚。扶贫和社会保障、社会投资计划始终是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在于其通盘考虑了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社会投资等计划和项目,最终成功地使8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其中,精准扶贫计划瞄准贫困家庭,为他们提供经济援助、教育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的发展,包括修建道路和桥梁,促进进入市场和获取更多的经济机会。医疗和养老金等社会保障计划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道社会安全网。

  尼日利亚2015—2022年间实施的扶贫、社会保障和社会投资计划,由于腐败、管理不善和缺乏政治意愿而收效甚微,没有惠及预期的受益群体。未来尼日利亚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和桥梁、技能培训计划和中小型产业的大规模投资等多措并举,落实扶贫、社会保障和投资计划,同时还必须精准确定最贫困家庭,并通过地方参与模式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援助,以确保拨款、教育和医疗等项目和计划得到落实。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中心主任 胡里奥·里奥斯:

  可持续与公平的全球发展

  回归发展正轨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引发了世界经济的长期大动荡,导致全球发展态势出现转折。当前,世界各国亟须重振国家和公共机构在促进公平发展方面的作用。各国可通过推行新型可持续发展政策,吸纳先进技术成果,进而解决结构性缺陷。

  多年来,中国致力于改变发展模式,重视环境改善、社会公正和技术进步。中国希望通过这种内部转型来提升发展质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最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包含“全球发展倡议”在内的一系列倡议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对外延伸,传递了中国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观。

  在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之下,国际社会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全球失衡加剧的风险有所提升,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为避免世界“双速”发展或者二元对立,我们亟待加强目标一致的全球合作和多边行动。如全球发展倡议所倡导的,各国需要以团结和协调来共建新的发展联盟,最大限度提升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张添财:

  深化中国—马来西亚文明交流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近又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2009年,安瓦尔·易卜拉欣出版了《亚洲复兴》一书,并在当选总理后将其抱负付诸行动,为马来西亚提出了“昌明大马”的新口号。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和安瓦尔总理在北京一致同意携手共建中马两种文明之间的互信。这一合作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超越两国关系,延伸到整个地区甚至更广泛的伊斯兰世界。习近平主席和安瓦尔总理作出这一共同承诺具有重要意义,将深刻影响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关系。这一承诺将对马来西亚的多种族和多宗教状况影响深远,也有助于推动安瓦尔总理“昌明大马”理念的实现,甚至影响中国与更广泛的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通过这种深入的沟通和互学互鉴,中马两国可以共同努力来实现亚洲的复兴,是亚洲各国能够和谐共同发展的一个美好愿景。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司芙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共同繁荣与和平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构建国际新秩序的目标,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了中国国际关系理念对关系性、人本性、共生性的追求。其中,关系性强调各国无论体量大小,均在共同价值观引导下和平共处;人本性强调主要大国对国际秩序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共生性则意在推动国家之间互敬互助。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符。换句话说,“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传统的国家间关系,根据人类“共同义务”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民族、文明和宗教联系在一起。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有理论构建,并且在区域和全球层面都已开展了丰富实践,如“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中国—拉共体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能够使各国发展更加自主、国家之间更加互补、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和包容。

  黎巴嫩大学讲师 塔玛拉·贝卢:

  中阿合作:现状与前景

  中阿关系源远流长。近年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秉持互相尊重、互信共赢的原则,推动双方在贸易、数字技术以及区域安全方面的合作。习近平主席于2022年12月访问沙特阿拉伯,并且与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进行会晤,加强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在贸易方面,中国是阿拉伯国家最大的合作伙伴国,双方贸易额已从2004年的360亿美元,增长到了2022年的4300亿美元。在数字技术方面,中资公司与海湾国家加强了网络安全技术合作,同时还开展了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多样合作。在区域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保持中立立场,并于2023年推动伊朗和沙特的和解,为区域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此外,双方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也开展了合作。在新时代,中阿应加深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维护区域和平、安全和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从而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及亚太事务研究院院长 吴丹娜:

  旅游业是全球经济振兴的重要指标

  新冠疫情是过去三年多来全球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随之而来的全球治理失序和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经济是否将陷入长期衰退的担忧。经济增长促进民众福祉增长和提升消费水平。从宏观经济上来看,特定国家的发展水平可以通过GDP结构中的消费/储蓄率来定义,而家庭的消费意愿可反映人们对市场趋势的预期。这既关系到特定行业,也关系到区域市场、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旅游业是经济状态的重要指标。旅游业不仅在国民经济发展、人员流动、文化和价值观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而且还可以作为全球发展的一个指标。通过研究后疫情时代全球旅游业的恢复状况,可以判断出全球经济是在复苏还是衰退。

  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拉美地区中拉关系研究小组成员 露西亚·内罗蒂:

  中国倡议及其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在全球发展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国际合作是实现各国更高发展的最重要机制,同时也是构建拉美地区共同发展愿景、实现拉美地区更深层次融合的手段。发展模式是不可复制的,拉丁美洲必须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中国最近提出的“三大倡议”所带来的发展动力为拉丁美洲国家加强协同发展和推进区域战略合作提供了机遇。在当前全球两极化、人类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带来巨大挑战背景下,国际合作可成为构建共同发展新局面的充满挑战但富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例如,通过中拉数字合作,推动拉美地区数字化转型,扩大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使用范围,可以增加合作的透明度,帮助政策制定者和个人作出更优的决策,推动拉美国家在交通、贸易、健康、农业方面的合作。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