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葡海洋合作前景看好
2022年09月21日 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1日总第249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9月15日,“粤澳联手打造对接葡语国家海洋合作高地”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来自中国内地、澳门以及葡语国家的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深化大湾区粤澳海洋合作的对策建议,商讨建立中葡海洋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葡海洋合作交流走深走实。

  加强国际海洋合作

  气候变化是严重威胁人类发展的因素之一,应对气候变化亟待加强国际合作。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表示,海洋是气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海洋研究更有利于对气候变化的精准预测。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计划为推动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国应积极参与这一计划,推动形成变革性的海洋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与葡语国家可以在联合国的“海洋十年”框架下,加强对海洋与气候预测的合作,以自主核心科技引领国际合作。

  当前世界沿海和海洋系统的快速发展变化,气候变化、沿海开发、海洋污染、渔业压力等因素,正在影响世界沿海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之间的合作攻关,协力提出科学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提出,随着国家海洋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对海洋科学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这方面的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十分短缺,交叉研究教育正成为全球海洋领域新的热点。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包括很多学科,就澳门而言,发展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教育,需要立足特区经济发展需求。澳门具有与葡语国家在高等教育合作上的先天优势,要充分发挥澳门联通内地与国际的优势地位,既要培养通晓海洋相关学科的高级研究型及应用型人才,又要加强与内地的海洋合作研究,积极服务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既是当前学术研究领域、科技合作领域以及人们生产生活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科技革命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书华看来,现阶段信息和智能类技术正加速向各个领域渗透,碳达峰、碳中和将会是一次典型的科技革命,数字化智能化是此次科技革命最显著的特点。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面向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数字技术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为此,应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发挥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基础优势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主动承接国家和地区的重大科研任务,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助力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枢纽。

  充分发挥澳门优势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推动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合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是中国与葡语国家深化海洋合作的重要动机。深化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贸易投资新挑战。”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要通过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加强海洋合作的机制建设与顶层设计,以及加强中国与葡语国家气候能源、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与产业相关合作,培育新形势下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合作新动能。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澳门对外服务的重大战略功能,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更是为澳门海洋经济高水平开放合作提供了新契机。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表示,在推进澳门发展海洋特色金融及经济改革方面,横琴是重要支撑。当前,推动澳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没有明确的法定海域、澳门海洋经济内需动力不足,以及澳门邻近水域污染严重等制约因素,但同时也迎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等政策助力澳门破除海洋经济发展要素流动壁垒的重要机遇。叶桂平建议,澳门应精准定位,突出其制度优势,加快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城市软硬件设施,协同湾区开发高端旅游项目等。

  澳门海洋学会会长何伟添分析了澳门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未来澳门应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着眼于海洋区域合作现状,寻找澳门海洋协同发展的关键点,共同推动海洋发展走进“全面合作、深度融合”的新时代。为此,应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优化游艇邮轮和滨海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海洋金融服务能力,发展涉海中小企业。

  会议由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