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生物学系教授马克·冯·克鲁南(Mark van Kleunen)等人近日在国际保护生物学学会旗下期刊《保护快报》上发文,呼吁欧洲在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时应更加注重未来视角。
克鲁南等人称,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了物种的地理分布,甚至可能将威胁它们的生存。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维护现有保护区的静态系统,优先考虑就地保护和维持固有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未能有效响应物种迁移带来的变化。为更好研究和应对这一问题,克鲁南等人对《欧盟生物多样性2030战略》(以下简称“2030战略”)及其法律框架进行了定性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2030战略”主张的扩大保护区范围、建立生态廊道,减少污染、土地使用或栖息地碎片化带来的环境压力等措施,有助于为物种提供更适合居住和迁徙的环境空间,将会对维护当前及未来的生物多样性模式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虽然“2030战略”总体上有助于减缓欧洲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但相关政策倡议也应更直接地处理不可避免的物种再分配问题。克鲁南等人认为,欧盟的现有政策过于强调维护历史构成而非生态系统功能,从而有可能错过制定更全面的保护政策的机会。
克鲁南等人强调,如果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仅考虑保护本地物种及其典型栖息地,而未充分考量如何为未来的物种分布做准备,这种保护政策一定是失之偏颇的。像“2030战略”这样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举措,应主动将物种的未来分布纳入保护目标。
(陈禹同/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