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西方文化通常认为,大调音乐代表快乐,小调音乐代表悲伤。但一项新研究显示,这种想法可能是文化依赖和联想条件反射共同作用的结果,未必具有普遍性。
6月30日,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官网刊发消息称,该校大脑行为与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鲁·米尔恩(Andrew Milne)、博士后研究员艾琳·施密特(Eline Smit)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上发文提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展的情绪反应实验,未能对大、小调音乐情绪反应的普遍性提供明显证据支持。
米尔恩和施密特等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偏远地区,给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过西方音乐的当地居民播放大调和小调音乐的旋律与和弦,并询问他们哪种音乐更能使他们感到快乐。同时,研究人员又在澳大利亚对一批乐师和一批普通人重复了这个实验。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人员分析了所有参与者的情绪感知和偏好。结果表明,来自澳大利亚的参与者多认为大调音乐传递了快乐的情绪;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参与者中,对于接触过西方音乐的人来说,这种关联同样存在,但关联性没有在澳大利亚的参与者中明显,而极少接触过西方音乐的参与者则未将大调和快乐情绪联系起来。
米尔恩表示,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人们对大调和小调音乐的情绪感知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普遍反应,但这也可能是源于对西方文化的熟悉和适应。例如,在西方影视作品配乐中,大调音乐通常用于欢乐的场景,小调音乐通常用于传达悲伤或不安的情绪。在拥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参与者中,受过音乐训练和未受过音乐训练的人都认为大调音乐给人的感觉更快乐;而很少接触西方音乐和文化的参与者,对此感受较弱或根本没有关联认识。据此可以判断,人们对大调和小调音乐的情绪感知,可能来自长期贯穿于人们生活的联想条件反射。
(陈禹同/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