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以来,继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之后,以智能时代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2014年10月,中德双方签订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中,曾多次提到工业4.0合作。工业4.0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引发学界持续关注。近期,多位专家学者就如何在工业4.0背景下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数字化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4月8日,德国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所官网刊文介绍了由该所研究员格里斯查·贝尔(Grischa Beier)、助理研究员马塞尔·马特斯(Marcel Matthess)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关婷等,共同发表在荷兰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期刊《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论文《工业4.0对企业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对比来自中国、巴西和德国从业者的看法》。
研究人员认为,想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就要从根本上变革工业生产模式,这是因为工业领域在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都占据了较大份额。数字技术有推动这种转型的潜力,但减少碳排放和去物质化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考虑的两个环境可持续性要素。其中,去物质化是指降低资源消耗,如从传统纸质办公转向电子化办公。研究人员发现,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工业4.0对环境可持续性有何影响还未得到清晰、系统的论证,采取跨国性视角的研究也很少见。因此,他们对中国、巴西和德国不同工业领域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数字经济转型、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情况展开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受访的各国工业领域业内人士态度总体较为乐观,由于工业4.0背景下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他们觉得所在企业的环境可持续性表现有所改善。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支持这种判断,例如,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对节能的预期反而相对保守,水平较低的企业在资源利用率和能源消耗方面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研究人员认为,造成这一反差现象的潜在原因有很多,比如,未能充分挖掘数字化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
贝尔表示,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不足以自动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数字化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力,需要政策管理层面的助力,尤其需围绕节约能源和资源等设立规章制度与激励措施。
提升劳动者数字化知识与技能
应用工业4.0中产生的新技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愿景,这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工程学副教授维斯拉夫·格列布斯基(Wieslaw Grebski)等人撰写的文章《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专家访谈》中称,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像前三次工业革命一样,对经济和社会提出了新挑战。其中一个是劳动力结构方面的变化,人们正成为数字世界的一部分,劳动者特别是在与数字经济直接相关的行业中工作的劳动者,需要更新知识与技能。
数字化提高了经济生产力和生产系统的灵活性。在这一前提下,我们需要具有开放性思维、知识转移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该文中的受访专家表示,教育系统要努力创造兼具技术能力、方法能力、社交能力、自我能力的劳动者,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鼓励终身学习,以提升员工的创造力、促进人才发展。在工业4.0的背景下,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生产经理、数据分析师、网络安全专家等,重视协作、沟通等软性技能。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相关知识也非常重要,这有益于让劳动者在工作中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为数字化发展做好准备
在近期出版的瑞士期刊《可持续发展》2月刊上,波兰绿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塞巴斯蒂安·萨纽克(Sebastian Saniuk)、斯洛伐克科希策技术大学物流与运输研究所副教授马丁·石察卡(Martin Straka)等人发表的论文《识别社会和经济预期:工业4.0向工业5.0概念转变的背景原因》,重点关注了在工业4.0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产业发展,避免去人性化的错误倾向。
文章认为,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体现了当前数字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即降低了经济、教育等领域发生严重危机的风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未来的产业发展需要更加人性化,使人的角色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并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原则。
各国的决策者应积极采取行动,减少数字化工业的负面影响。文章建议,应采取措施落实共享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原则,减少碳排放,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增加可再生能源生产等。此外,在劳动力结构调整中,要实施专门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完善制度保护劳动者权益,为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做好准备。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