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学者建议学术出版领域采取措施,避免被期刊撤回的论文继续被其他科研人员引用。
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官网1月5日报道,该校信息科学院助理教授乔迪·施耐德(Jodi Schneider)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一份具有欺骗性的临床试验报告在被期刊撤回后的11年里仍持续被其他学者引用,且引用率比被撤回前更高。这份关于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报告刊发于2005年,2008年因临床试验数据造假而被撤回。2006—2019年,该报告被直接引用148次,二次引用2542次。施耐德分析了其中112次直接引用的背景,发现其中96%未提及报告曾被撤回一事。这说明当前的数字图书馆环境在提供有关论文是否被撤回的信息方面存在问题。
据施耐德介绍,大部分期刊在刊发一篇新文章时不会检查参考文献中列出的研究是否被撤回。一方面,关于论文被撤回的通知通常很难找到,只有少数网站和数据库会将论文撤回通知放在显眼的位置。另一方面,同一篇文章可能被多个网站转载,但并不是每个网站都会说明这篇文章是否被期刊撤回。另外,论文被撤回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研究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不当行为。但是,许多数据库未收录关于论文被撤回的完整信息,约有10%的论文撤回通知未提及撤回原因。
施耐德分析了其他科研人员引用上述临床试验报告的背景,例如,是否了解报告被撤回、是否将报告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谈论的是报告中的方法还是结果。施耐德发现报告被撤回后,依然引用该报告且未提及被撤回一事的研究中,有41%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详细描述。不同于大多数被撤回的研究,该报告被撤回后引用率显著增加,原因之一可能是报告作者自称这是针对一个此前很少得到研究的问题,首次开展的随机临床试验。
施耐德表示,撤回论文的过程可能耗时很久并涉及机构内的调查,这一过程中论文依旧可能被引用。当下的信息环境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传播,但科研成果被撤回的消息不像成果本身传播得那么迅速,对被撤回论文的不知情、非故意引用可能是一个常见现象。施耐德已组织过若干次面向学术出版人员的工作坊,旨在讨论期刊如何更好地审查被撤回论文的引用情况。工作坊参与者提出,所有的论文撤回通知都应被公开,学术期刊应就如何标记被撤回的论文约定惯例。
(王悠然/编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