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现代词学批评理论体系
2021年01月15日 04: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15日第209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近代以来,现代学科形态逐渐形成,催生了词学一科。很多词学研究者认为,从词学研究角度看,努力建构一种词学观念与词史发展的融通之学,应是当代词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词,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学样式,具有诗和乐的双重特性。有学者表示,尽管现在词乐已经消失,但其“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的形态规范依然留存,而且非常稳定。

  构建词学批评理论体系

  以词史之学为核心的词学批评学,是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彭玉平表示,词学批评学是指在词学学科之中采用现代著述方式,并以自创理论对词史发生与发展进行历史性的源流梳理,进而总结词史发展规律的学问。可将词学观念与词史发展加以融通,建构现代词学批评理论体系。中国的词学批评史经历了从启蒙、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而现代词学批评学学科体系在此过程中逐渐被建构起来。探寻现代词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对当下中国文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词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看来,词学批评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比较宏观的课题,要将现代科学的研究理念和传统的学科特性结合起来,两者缺一不可。在构建词学批评理论体系时,要顾及词自身的体性特点和发展历史,还要融入现代科学的研究理念,体现出社会进步、研究方法改善对词学研究带来的新变化。

  中国现代词学的发展历程,蕴含着词学批评学的产生及其现代演变过程,同时展现了20世纪词学家对中国现代词学理论体系的深入探索与建构尝试。彭玉平表示,在这一过程中,有继承也有创新,有传统也有现代,本质上体现的是词学批评学的现代发生与发展。因此,如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的研究理念融入中国文学研究,提炼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命题,从而加快推进中国文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学术命题。

  采用融通与多元的视角

  词学研究要注重融通。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仲谋提出,以清词为例,如果按照传统的词学观念,坚执宋人以来的“正变说”,学界很难对清词复兴的事实作出准确得当的价值评估。一些学者对清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就在于他们以宋词为圭臬,不知融通。

  张仲谋认为,评价某种文体发展变革的根本标准,要看其抒情言志的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清词的最大贡献,是在革故鼎新的基础上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完成了对词体艺术审美的重新建构。清词中众多优秀作品展示出的审美特质或艺术魅力,仍是古近体诗不可代替的。也就是说,虽然清词在一定程度上颠覆或消解了传统词的艺术个性,但在转型与重构过程中,仍然注重保留词的个性特质。因此,科学的词学体系应是有机的、开放的、具有再生或延展能力的,而非固化的、一成不变的。

  词学史的研究,既要有时间视角,也要有空间视角。词的创作、词的研究与词学流派都具有地域特征。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大兴看来,20世纪的词学研究能够成为一门“显学”,在于“南派词学”和“北派词学”的出现。有了不同的词学流派,就会产生不同词学思想与词学观念的争鸣,以及不同治词路径与治词方法的竞技,进而涌现出不同形式与不同风格的词学成果。面对20世纪词学史上丰厚的学术遗产,学界既要进行历时性的追溯,也要做共时性的考察,纵向探讨与横向比较都必不可少。曾大兴表示,只有时空并重,纵横兼顾,才能突破长期以来单向思维的制约,解决以往词学史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使词、词学、词学史展现出多样的魅力。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