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公共生物伦理学中的人》
2020年07月27日 08: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7日总第1975期 作者:O. 卡特·斯尼德/著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0月将出版美国圣母大学德尼古拉伦理与文化中心主任、法学教授O.卡特·斯尼德(O. Carter Snead)的新书《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公共生物伦理学中的人》(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The Case for the Body in Public Bioethics)。该书探讨了法律应如何描述人类才能实现更明智、更公平、更人道的治理,同时倡议在美国法律和政策中,引入一种新的人类身份概念。

  人体的生理局限导致人具有脆弱性且终生需要依靠他人,但美国法律和政策忽视了这一事实,而片面强调人是完全自主的。在斯尼德看来,普遍存在于美国法律和政策中的这种认识尊重了人类自由,但也默认了人们对彼此没有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如儿童、残障人士、老年人等,必须依赖慈善事业。但当慈善关怀未能及时送达时,法律和政策也无法给予充分回应。

  该书倡导一种更好地反映人类天赋和所面临挑战的新范式。在英国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Alasdair MacIntyre)和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思想启发下,斯尼德提出一种给予最脆弱人群更多支持的人类身份和发展愿景。他避开了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世俗与宗教的典型二分法,在具身(embodiment)和依赖(dependence)的框架下,通过探讨堕胎、辅助生殖技术、临终决定这三个复杂的生物伦理学问题,说明这一愿景将如何影响法律和政策。该书给出的结论是,法律和政策必须反映生命的丰富性,为母亲、临终者等脆弱人群提供支持,确保人们获得所需的关怀。

  (王悠然/编译)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