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职业健康的交叉领域发展起来的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该学科致力于为员工提供健康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为从业者营造安全健康的职场环境,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主观幸福感,达到个体和组织双赢的目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教师、医护人员、银行业和 IT行业职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不佳。《2022职场人心理状态洞察报告》也显示,55.7%的受访者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此外,疫情对于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的威胁仍然存在。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及学者们与日俱增的科研关注和职业健康相关机构的支持,使得这一学科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基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价值,国内研究者和实践者亟须系统而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这就需要全面而翔实地介绍国内外有关职业健康心理学发展、研究与应用的著作或出版物。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王大伟和胡艺馨带领团队完成的译著《职业健康心理学:工作、压力和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正是立足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介绍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进展的著作。
引证权威研究,更新领域内容。该书英文原著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Work, Stress, and Health于2017年出版,是国际上较新的一本职业健康心理学书籍,包含了国际新近研究成果,尤其涵盖了2010—2017 年间发表的高质量研究,具有时效性强、科学性强、权威性强等特点。在对相关论点进行论述和介绍时,着重考虑了所引用研究的科学性。例如,在探讨社会心理工作条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时,将引用的研究主要限于高质量的纵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横断研究,因为它们无法确定假定原因(如失业)与结果(如抑郁症)之间的时间顺序。此外,还排除了几种类型的纵向研究,如测量周期之间有长时滞后的(如大于20年)、心理健康相关的工作条件与心理健康评估同时获得的,以及时间点1没有控制心理健康的等。在众多高质量研究文献基础上,介绍了许多更具发展性、更符合现实工作情况的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方法(如日记研究、队列研究等),使得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能够接触到更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夯实理论基础,引领未来研究。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内起步较晚,且自2010年前后至今断层现象严重,缺乏对职业健康心理学理论知识系统的脉络梳理和完善补充。该译著对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清晰梳理,介绍了要求—控制模型和要求—控制(—支持)模型、工作要求—资源模型、资源保存模型,以及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并对这几个模型或理论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进行了阐述。比如,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是对要求—控制模型、要求—控制(—支持)模型的扩展,将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中的“资源”因素与资源保存模型建立联系,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匹配的思想结合扩展形成“三重匹配原则”。不仅如此,该译著还对职业健康心理学的未来研究取向进行了科学论述。例如,针对职业应对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指出工作重塑(与应对相关,但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与员工幸福感的研究值得关注。这种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大大拓宽了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视野,也为学者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覆盖主题全面,理论实证并行。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研究领域之广。该译著相较于早期职业心理健康类书籍而言,涵盖了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的多个主题。例如,社会心理工作条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改善工作场所暴力、心理攻击、组织氛围、领导方式、职业安全、工作家庭平衡、工作生活平衡的干预措施,改善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干预措施,以及改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干预措施。针对特定职业群体(如教师、医护人员、公交车司机、作战士兵、警务人员、消防员、建筑工人和农业工人)的描述和研究,不仅有利于研究者和实践者更确切地了解特定职业员工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和干预研究,更能使不同职业的员工找到共鸣,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我监测和预警水平。对于每个研究主题的描述,均采用理论论述与实证举例相结合的形式。比如,在论述社会心理工作条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时,并不是孤立地罗列实证研究,而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对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并列举了未来可以在某理论框架下继续深入的研究方向。再比如,在探讨社会心理工作条件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时,采用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这是因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可以将一系列因素整合起来,包括心理、体力和组织要求,工作控制,信息、情感和物质支持,付出—回报失衡,组织不公平,工作不安全感等。
加强理论应用,解决现实关切。如何科学改善和提升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当前重要的现实问题,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增强员工和组织关注职业健康心理的意识,提升员工和组织的职业幸福感,进而促进员工和组织工作效率的提高,显得更为紧迫,也契合“健康中国2030”的切实行动规划。在学术成果的实践转化方面,总结归纳了促进员工健康、安全和幸福的相关干预措施,并将实现全面健康的实践模型和公共卫生预防模型结合起来。具体来说,一个组织可以遵循公共卫生预防模型实施初级、二级和三级干预,以改善全面健康的实践模型所强调的五个领域(工作—生活平衡、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健康与安全、认可以及员工投入)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干预的有效性和效能也进行了评价和总结,以帮助有需要的组织更明确地比较不同的干预措施,并根据自己员工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干预措施,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危机干预也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受篇幅限制,个别研究内容未能展开,如针对个体经营者这一群体的论述相对较少。事实上,随着零工经济的发展,该群体的职业健康心理问题将逐渐引起关注。但从总体上看,这本书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是一本通俗可读、实用前瞻的学术译著,不仅可供探索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的科研者阅读,更能够使实践者全面掌握这一领域的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为职业健康心理学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作者系亚洲组织与员工促进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