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佐周语文教育思想钩沉
2022年12月21日 10: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21日总第2556期 作者:马春华

  杜佐周(1895—1974),字纪堂,浙江东阳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20年公费赴美国爱俄华州立大学研读教育学,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先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1937年改任暨南大学秘书长,1938年起受聘厦门大学,1943年任英士大学校长。任校长期间,杜佐周大力开展院系扩充建设,极力倡导学术研究,奋力为抗战建设培养人才。他认为,办好大学最重要的一是教授,二是校风;提倡养成浩然之气之“大”、见义勇为之“刚”、允执其中之“中”、不偏不颇之“正”的精神,勉励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自己去研求”,以便将来能更好服务社会。杜佐周著译有《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普通教育》《字汇研究》《小学行政》《苏联的教育》《麦柯尔教育测量》《世界教育史》《心理学》《小学教育问题》等10余种,广涉教育管理、中小学语文教育等诸多领域,本文择要对其语文教育思想试做钩沉。

  口语本位观。传统语文教学曾一度强调语言运用的规范性、正确性,合乎语法规则是语言表达的第一要义,却对基于真实情境的“适合性”关注不够,很少考虑学生个体语言行为应对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差异,不注重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现代语文教学则注重从社会角度来看待语文学习,并且注重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杜佐周认为,在什么时候,或在什么位置上,应该说什么话,都宜详细研究。他关注的是语文教育中语言使用的效能,语法正确只是基础,而语言表达的时机、言者身份、说话内容,构成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的有机整体。语文教育要教会学习者真正使用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适当地把一些语体学知识引入语文训练中去,就很有必要了。杜佐周的语文教育思想合乎现代语文教育理念,有“口语本位”特色。

  1929年8月,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吴研因、赵欲仁等拟定的小学国语课程暂行标准。作为教育家的杜佐周提出,在实施“暂行标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设法解答“这些目标是否合于社会”“是否合于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实在要求”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首先应该从“作业”入手。“暂行标准”对于国语科的作业类别,共分四类:说话、读书、作文、写字。杜佐周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进而形成了口语本位思想。他认为:“对于说话一类,又分日常的和临时的两种。说话是社会上一种很重要的交际工具。平常一人说话能力的优劣,关乎事业的成败极大。其应为作业类别之一,自不待言。”“至于作文,不仅限于文字发表,口头发表也是一种。且在每项下,尚宜详为分析其他各种不同的作业。”他还提出,根据社会上实际活动的详细分类来选择口语作业的材料和相应的教法。

  教材编选观。对于教材编制与选择,杜佐周也形成了系统性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儿童本位的教材观。他认为,“教材必须适合儿童的兴味”。具体说来,其一,编选的内容必须在儿童接受能力范围以内。如果教材的某篇文章,由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给学生才能理解,这样就会“养成他们为一种被动的机械”。他认为,“学生当养成一种自动的能力,则分量亦宜就其能力所及,逐渐增加”,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其二,编选内容必须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这一儿童本位的教材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主动探究的实践品格。

  二是实用实证教材观。杜佐周提出,“教材必须在社会实际上有用者”。也就是说,编选内容必须在社会上有实用价值,明确了编选的内容“必须能适应时令的要求的”,“必须能满足地方上的需要者”,只有这样,才便于为语文教材提供实际验证的机会。这一提法虽然稍显局限,但由此可以看出其对语文教材实用实证的重视。为此,杜先生还提出了一条补充原则——教材编选必须基于比较,必须选择那些更有价值的内容。他对语文教材“价值”的确认,是与实用实证密切相关的。这一思想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高度契合。新课标要求,语文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杜佐周曾提出,语文虽然是“求智识”的工具,但其自身也必须有“增进智识”的功能,这与新课标对语文的定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一致。

  语境细分观。杜佐周的语文教育实践性思想还体现在他的语境细分体系上。他把语言交际的具体情境命名为“动境”,体现了一种动态语言交际观。他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对“说话”这一实际活动的“动境”详细划分为多达11种细分类型并加以举例,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的实施参照。该语境细分体系中包括:(1)桌面上的说话,如在家中或在公众宴会中等;(2)社交会集中的说话,如在欢迎会、茶话会、跳舞会、俱乐部中等;(3)讨论团体中的说话,如今天大家在此开讨论会,及其他委员会等;(4)公众场所的说话,如在运动会、戏院、学校及公众讲演所中等;(5)旅行及买卖物件时的说话,如在街上、旅舍内、商店中及火车上等;(6)介绍朋友时的说话;(7)拜访朋友时的说话,如道喜、安慰、商议、请求及联络感情等;(8)在会议时的说话;(9)会客时的说话;(10)与朋友相遇或分别时的说话;(11)其他各种日常动境上的说话。杜佐周还提出,得到这些“动境”后,应进而分析这些语境中所需的智识、技能、态度等,并至少注意以下各种要点:其一,要研究怎样做可使说话有兴趣;其二,要研究怎样做可使说话能令人动听;其三,要研究怎样应用美妙的文学来说话;其四,要研究怎样说话才有意思及合乎文法上的组织;其五,要研究怎样倾听他人说话才会适当。杜佐周对说话“动境”的细分及其所需的相应的智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实为践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总之,对杜佐周的语文教育理念探幽析微,是为我们当前语文教育提供借鉴和启迪。珠玉在前,既需借鉴传承,又要继往开来。

  (本文系2021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聚焦立德树人导向的‘英雄叙事’式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2021SJGLX244)、洛阳师范学院教师发展中心2020年度教师发展研究重点项目(2020jsfz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