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在亚洲地区的流传与创新
2023年12月27日 09: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27日第2803期 作者:朱淑芳

  《梁祝传说》是2006年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代表作品之一。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各种文艺形式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以亚洲地区的流传为例,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梁祝传说在亚洲地区的流传

  朝鲜半岛与中国陆路相邻,水路相通,且同属汉文化圈,自古就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梁祝传说在宋朝时期已经以口头和文本两种媒介形式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其中包括两地往来人群口耳相传的梁祝故事和由商贾、官员、文人进行贸易交流时带去的梁祝传说文本。918—1200年间,唐代诗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被收录至朝鲜的唐诗选本《十抄诗》中,这是第一个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文学作品。据北宋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记载,丞相谢安奏请封梁祝墓为“义妇冢”,而《蛱蝶》中的“义妻”一词与“义妇”同义,同指“祝英台”,诗中的“衣化状”更是祝英台投冢化蝶的形象写照。18世纪,韩文小说《梁山伯传》以流传下来的巫歌和民间歌谣为基础编撰而成,此书一直在民间广泛传播,仅20世纪前20年,就有9家书馆出版过此传。梁祝传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不仅限于传说、诗歌、小说,2011年,朝鲜血海歌舞团以梁祝传说为素材改编创作了朝鲜版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受到朝鲜人民的一致好评。此外,韩国全南大学的李珠鲁在2016年对梁祝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包括诗歌1篇、杂记1篇、古小说数篇、民间故事10余篇以及巫歌 2篇。

  1959年,中国音乐家何占豪和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这是历史上第一首由中国人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它成功地将交响音乐民族化,作品旋律优美,实现了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日本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是第一位在中国舞台上多次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外国音乐家。她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名字修改为《蝴蝶情侣》,用音乐将这个中国的爱情故事进行了形象精准而诗意传神的阐释,并将其录制为唱片广泛流通发行。该唱片于1981—1984年间蝉联金唱片奖和白金唱片奖。1992年,日本艺术家皇夏纪根据中国的梁祝传说创作了漫画《梁山伯与祝英台》,该漫画在日本广泛发行,梁祝传说开始在日本快速传播。2007年,日本宝塚歌舞剧团创作了梁祝传说歌舞剧《蝶恋》并成功演出。2006年,梁祝传说首次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日本民众面前。日本中国文化爱好者渡边明次出版翻译了一系列梁祝文化书籍,一年内完成了三部有关梁祝文化的著作,即《梁祝故事真实性初探》中日对译版、《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日对译版以及《梁祝口承传说集》日文版。为了进一步推动和研究梁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2006年5月,渡边明次在日本侨报社的支持下,成立了首个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这也是国外第一个梁祝文化研究机构。

  印度尼西亚是梁祝传说在东南亚最主要的流传地之一,文艺作品数量最多。梁祝传说在印度尼西亚主要以文本形式传播,最早的梁祝传说文本是1873年出版的爪哇文版本的《山伯与英台》。1885年,中爪哇三宝垄的格力夫书局以马来语翻译出版了《来自中国的故事——山伯英台爱情悲剧》。梁祝传说不仅有爪哇文马来语文本,还有巴厘文、马都拉文和望加锡文等版本,部族文字的梁祝传说出版物多达几十种。印度尼西亚的梁祝故事书籍既有散文、诗歌,又有小说,并在20世纪频频被搬上银幕和舞台。1931年,印尼华人郑丁春导演摄制了电影版《梁山伯与祝英台》;1989年,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相声作品大量发行;1998年开始,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在印尼各地演出,反响热烈。

  20世纪后期,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梁祝传说在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流传呈现出更快的步伐,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更加繁荣。1955年初,《梁祝》电影在越南主要城市和乡村公开放映,深受人们喜爱。1964年,华人Y. W. Kwok在马来西亚出版马来文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1999年,马来西亚还拍摄了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同时期,新加坡也出版过马来文版的《山伯英台诗》。2001年,新加坡艺术节上演了潮剧《梁祝情梦》,加快了梁祝传说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在泰国,潮剧进一步在地化,潮剧《梁祝》中的经典段落“十八相送”和“楼台相会”为泰国观众所熟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泰国受到广泛欢迎,频繁上演。2008年,由中国导演马楚成执导,中国演员胡歌和蔡卓妍主演的改编自梁祝传说的电影《剑蝶》一上映就在东南亚的各个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视频网站上关于这部电影的泰语配音版的片段从2009年至今一直被不断上传、播放,累计观看量超过10万次。2015年,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第17届曼谷国际音乐舞蹈艺术节的开幕大戏连续亮相,在中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泰国艺术家融合梁祝文化和泰国文化创作的舞台剧“Tradition curtain, Penal Decree”,也受到泰国观众的喜爱。由何占豪和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分别于2015年、2016年和2019年多次在曼谷音乐会上演奏,表演者的深情演绎不断吸引着泰国观众。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1956年,杨宪益夫妇翻译了川剧版梁祝《柳荫记》,译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发行,为梁祝传说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的改编与创新

  由于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和环境等内外因素,梁祝传说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会发生相关的演变,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和时代内涵,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梁祝传说在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广泛流传的同时也被不断地进行创新,赋予其一定的地域和民俗色彩,这些创新改编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背景设置等方面的变化。

  韩文小说《梁山伯传》基本上保留了中国梁祝传说的故事情节,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与形式方面,都与中国的梁祝传说大致相仿,但也有一些改编创新,如删除“楼台会”和“十八相送”情节,新增“柳叶传情”情节。该情节讲述祝英台采摘一片柳叶,在柳叶上写下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情。这一故事情节显然是根据当地文化进行改编的,柳叶在韩民族的传统民俗中象征“顽强的生命力、青春和爱情”。此外,这部小说的第二部分讲述的是二人恋爱殉情后重返人世,结为夫妻,梁山伯从军凯旋,英名远扬,这也是根据韩小说创作的传统习惯进行的再创作。

  新加坡出版的马来文版《山伯英台诗》和2001年在新加坡艺术节上演的潮剧《梁祝情梦》也都删除了“楼台会”和“十八相送”环节,为了增加喜剧效果、减少悲剧色彩,后者还加入了两个新的角色。再如,从翻译到改编,有的印尼文或印尼部族语言的梁祝文本都增添了原著中没有的内容,以吸引读者,有的将故事本地化,便于读者理解。马都拉文版本中某些中国的风土人情被马都拉化了,如梁山伯和祝英台初次见面时互相握手,这与作揖打拱的传统中国礼节不同。泰国舞台剧“Tradition curtain, Penal Decree”从舞台布景到音乐都是由泰国艺术家根据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改编而成,虽然故事的主干保留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相遇、相爱的过程,但这个泰国版的梁祝故事从天庭开始,讲述了今生与来世、天堂与人间,这是泰文版和中文版最显著的不同,反映了泰国以佛教信仰为基础的文化特点。这部作品的成功代表了梁祝传说在泰国的延续和发展,以及与泰国文化的融合。

  作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经典文学著作,《梁祝传说》在亚洲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广为流传,是促进中华文化赢得亚洲人民认同,推动亚洲各国共同繁荣的重要文化名片。《梁祝传说》之所以能打动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是由于它蕴含了人类共通的爱和美。它用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情景设计演绎有着中国烙印的爱情故事,并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作者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