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巩固的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内在契合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传播,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科学理性精神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新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其每一表现都带有中国的特性,都带有在反思性把握中呈现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历史事实,创造了在实践基础上会通而成的新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塑造的文化自我。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观念来源。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而形成的现代观念体系,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展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整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在实践中转化的文明形态在农耕文明时代遥遥领先,强调修齐治平、经世致用,重视日用伦常、为仁由己。两种具有不同来源的观念体系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有识之士所选择,并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内在根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思想穿透力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从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角度重释“实事求是”,使“相反相成”具有现代意涵,从未来理想社会的高度为实现大同社会提供科学路径,以自律和内敛的方式提升个人修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前现代走向现代,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是实践基础上的观念会通,是一种生成着的文化创造,是在观念融合中形成的新范畴。这种文化创造并非“理论—实践”与“知行”,抑或“规律”与“道”之间的简单互释,而是彰显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思维方式,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创造和运用新文化的自觉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主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在结合中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中国有识之士的责任担当意识,从中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自觉。根据中国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中得到了实践的确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挥深刻的作用,使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是通过体现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要在思想和情感上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就必须植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在中国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实践创造,形成了中国问题意识,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给予了科学解答。
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流动的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决于时代条件和实践需要。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有些河段可能九曲十八弯,但终究是“大河向东流”。这条文化长河的流向和流速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有生命力的文化观念总要实现实践转化,转化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从历史事实出发理解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就会看到“大河向东流”的历史必然性,就会认识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重要性,使之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并广泛参与的文化形式,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正是实现现代重塑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生成了文化的再生机制,促进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之所以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因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结构、民族性格和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
运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所需。文化进步是在社会进步中实现的,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时代的需求,反映时代的关注,体现了时代创造和历史选择,提升了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获得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是在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从中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开了让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的创新空间。在这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因而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又一次思想解放。
从新的思想解放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很高的文化立意。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就会深刻理解“旧邦新命”: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只有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智慧和生态观念,才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任何传统中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都会在时代发展中实现自我更新,都会彰显时代精神。只有发扬传统文化中“活的东西”,才是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这里有一个新旧文化转化的问题,以新文化取代旧文化,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不应固守传统、亦步亦趋,而应超越既往、别开生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文化主体性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这种文化主体性使我们党在新时代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认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得到深入认识,我们党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中的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结构,阐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路径,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自我的时代勃兴。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豪,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动力源。这种自信源自对中国思想家强调的仁义理念、中性思维、大同境界的创新性发展,是复兴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精神明证。这种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自信,它表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复兴的中国文化,将以其积淀深厚的思想传统解析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提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反复证明为有效的合理性思路。
中华民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国人艰难跋涉、艰苦奋斗、矢志创新的久远绵长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历程表明,中国人从来没有失掉文化自信力。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长线逻辑中理解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恢复了中华民族生气勃勃的文化信心。这种自信是对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正是由于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创造新文化,实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因为秉持文化主体性,强调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将落后的中国建成文明先进的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实现了独特的思想创造,它超越既往、借鉴外来,在现代化探索中发挥作用于现实的经济与政治,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今天,我们要坚持学以致用,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征程上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