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华文明探源与中国文明历史研究
2022年09月23日 06: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3日第2498期 作者:

  编者按: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考古学者筚路蓝缕、辛苦经营,通过考古年代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区系类型等学科理论方法,结合文献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逐步还原了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就中华文明探源的理论与方法、重要成就等问题展开研讨,希望借此推动人们更加完整准确地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将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中华文明史研究中的“多学科”“跨学科”结合

  中华文明研究时代跨度长、空间范围广、涵盖社会面宽。因而,其涉及内容既有人文科学的考古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古文字学等,又有社会科学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还有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以及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的应用。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中华文明研究中的多学科、跨学科结合,使我们得以延伸历史,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

  从学术史角度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关最早中国文明的认识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破了已定格的认识,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提供了扎实的证据。如何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意义是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拟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简要考察与展望,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裴李岗时代奠定中华文明根基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文明探源取得了长足进展,学术界对很多问题有了一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文明起源是一个社会不断复杂化的过程,且有阶段性。距今五千多年前,西阴文化的崛起和大规模扩张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文化融合与文化整合,中国东部很多地区迈出了文明起源过程的决定性一步。距今七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的崛起也曾影响广大地区,形成了中国东部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接触和文化碰撞。

  早期仰韶文化开创中华文明起源新进程

  在确定五千多年文明史之后,追溯文明的形成基础和起源过程,应是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一大内容。而近来早期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为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四千多年以前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以使用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19世纪前期由北欧学者提出,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之初,就开始使用这个重要概念,但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的时间、特征等诸多基本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冶金考古助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