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21年03月03日 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3日第2117期 作者:王培刚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要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进行顶层设计,推动跨部门协作,多领域专家协同参与,强调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企业、社团、家庭和个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构筑一个安定、和谐且能够承载人们美好生活的健康社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指导新时期的卫生健康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要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进行顶层设计,推动跨部门协作,多领域专家协同参与,强调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企业、社团、家庭和个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构筑一个安定、和谐且能够承载人们美好生活的健康社会。

  以人为本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符合国际健康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一场彻底的健康革命。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不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的主要决定因素有超七成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因素,因此确定健康优先战略领域和评估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关键。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必须切实树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采取有效措施,使“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一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贯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绝非一家之责任,要充分发挥卫生健康部门的主体作用,组织协调宣传、环保、国土资源、农业、林业、食药等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立足于基层社区、群团组织、人民大众,织牢织密防护网,形成合力。一是各部门要率先坚持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自觉进行健康规划前置、健康政策统筹、健康信息共享,协调推进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构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工作网络,确定卫生健康主体地位的多部门协同机制,重点研究解决损害公众健康的生物安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传染病防治等问题。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组织实施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机关、健康社区的评比评估工作,逐步形成“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长效机制。

  改革创新 健全健康支持和保障

  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定信念,增强定力,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进医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一是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形成多层次立体化体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互为衔接、互为联通、互为支撑的多层次、立体化医疗保障体系,促进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城乡逐渐融合、区域转移衔接、人际公平保障;改革完善药品、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在医疗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控费降价,降低个人医药卫生费用支出。二是实施卫生健康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在受疫情影响的当下,尤其是抓紧加快公共卫生各级各类人才的建设力度,实现人才资源均衡配置、人才潜力和活力充分释放,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三是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线上问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健康医疗信息化新业态新模式,提高诊断和治疗的精准性、时效性,为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患者满意度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以及中医药产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实现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支撑新业态。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形式多样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满足老年人医疗、生活照料等多元化服务需求,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推进康养结合,保障和规范老年人健康产品的规范供应,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平可及  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领域建设成绩显著,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各类常见传染性疾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够健全、各种健康不平等问题依旧比较突出等情况,这些问题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健康不平等导致在享受健康服务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依然是各地人口健康差距的重要成因。

  健康既是权利也是责任,由于健康诉求的多样性、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工程体系的系统性,提升全民健康需要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重要契机,加强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和教育,努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构建人人重视、人人参与、人人建设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健康中国建设新格局。一是补齐健康事业发展短板和弱项,加强农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以卫生应急现代化标准改造城市老旧小区建设,推动城乡社区健康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步伐,逐渐缩小城乡发展的健康差距。二是缩小健康不平等还需落实医疗资源配置,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确保每个社会成员有同等机会享有和使用公共卫生资源,为人民群体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适宜普惠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发挥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积极发挥各类基层自治组织、民间团体、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全方位力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总之,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切实践行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健康权益和推动每个人的全面参与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健康公平可及,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