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2021年10月14日 10: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4日第2265期 作者:彭维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其中,产业工人是新时代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工人领导阶级地位、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必然选择。因此,切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深刻把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辩证关系

  一是内生动力与外在活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继续加强教育引导,强化产业工人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产业工人内生动力,特别是通过大力弘扬和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提升产业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制度设计,不断完善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制度安排,以有效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外在活力。

  二是系统性和协同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继续增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系统性,以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效能跃升,努力实现产业工人和广大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各级工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工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工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彰显工会力量和工会担当。

  三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仅要考虑到政策规定的普遍性,而且要考虑到不同地域的特殊性,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既心系“国之大者”,把握大政方针,做到心中有数;又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各地区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胸有成竹。

  不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

  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地区产业工人队伍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特别是注重做好“四个结合”:结合大局,以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重点,实现企业、学校之间的互助共建;结合活动,以劳动竞赛推动岗位练兵、技能提升;结合重点群体,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引领示范作用。

  抓住重点群体。牢牢抓住产业工人中的劳模工匠群体,不断完善劳模工匠政策,努力推动劳模工匠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劳模工匠人才地位,在党管人才的总体框架下统筹部署;进一步做好劳模工匠服务工作,提高劳模工匠的福利待遇,实现劳模工匠地位和待遇的全面提升;组建跨专业、跨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的劳模工匠创新联盟,实现联盟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强化监督考核。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需要将改革任务科学纳入各级党政干部综合考核体系,推动该项改革成为党政(企业)“一把手”工程。近年来,有些省市开展综合考核评价排名,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排名不能仅限于奖励表彰,还要对改革情况开展绩效评估;同时,不断探索将排名结果与先进名额指标、补助资金分配等挂钩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各单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动力和活力。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宣传力度,包括创新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等,在全社会特别是企业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通过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的内容设计和讲述方式,讲好产业工人故事、讲好工人阶级故事、讲好劳动者故事、讲好改革故事。特别是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创造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瞄准产业工人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需求,实现分众化、差异化、智能化精准推送,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切实增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体自觉

  发挥产业工人的主体性作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目标是工人,主体是工人,最终受益者也是工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各项任务活动,都应当紧紧围绕工人主体展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强化产业工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技术技能提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激发产业工人自主学习活力;提高产业工人技术水平,将学习效能和工人待遇紧密连接;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养,创造性发挥新时代工人文化宫“学校和乐园”作用,加强产业工人的团结合作。

  拓宽产业工人发展通道。开拓职业发展通道,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职业发展层级,引导广大技术工人争当高技能领军人才;创新职称晋升模式,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设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量化条件,打通技术技能人才评聘绿色通道。企业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制度设计,激发企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对产业工人的相关福利待遇落到实处。

  提升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围绕“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基本要求,完善产业工人相关激励机制。其一,继续提高产业工人在各级党组织、人大、政协、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在实施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制度时,继续探索产业工人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其二,高度重视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其三,突出“技高多得、多劳多得”,探索构建以劳动创造和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制定与产业工人贡献相匹配的福利待遇标准,切实提升产业工人薪酬水平,让广大劳动群众看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美好前景,推动更多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竞相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只当口号喊、标签贴,而要贯彻到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需要不断增强推进改革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彰显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新时代劳模精神研究”(20BKS09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教授、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