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风险治理的三个维度
2020年05月14日 00: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4日第1925期 作者:罗佳

  近年来,随着不确定性和经济社会重大风险的增多,如何治理风险成为人们关切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列在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首位,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总的来看,这些论述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理念、制度和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完善风险防控制度和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构成有效治理风险的系统思考。

  首先,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体现科学思维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对于执政党来说,把强化风险意识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并始终坚持实属不易。其原因在于,风险意识作为一种理念,既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超脱自身利益和短期视野的价值坚守和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所谓“底线思维”,是忧患意识、预防意识、前瞻意识、责任意识和回应意识的综合体,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坚守。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闪烁着辩证法的智慧光芒,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了“居安思危”“操治虑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传统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规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智慧,观察大势、预判未来,作出了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处于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等重要判断,为应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形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风险进行了全面部署,将底线思维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强化风险意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担当意识,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我们应当站位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点、困难估计得更多一些,始终抱持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我们应当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判断,强化服务人民群众、确保民生底线的责任担当,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学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其次,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治理能力,体现风险应对和长治久安的统一。风险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处置行动等四个基本面向。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出现的政治和意识形态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科技风险等有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判断,同时注重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应对和化解风险。他强调,要“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主动加强协调配合,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这要求系统构建风险防范的制度体系,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部署和安排。我们要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从而筑牢应急管理的铜墙铁壁。

  最后,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抗风险能力,体现责任担当和能力提升的统一。有效预判和防范化解风险,需要依靠高度自觉、训练有素的主体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来执行。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各种风险挑战,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担当,提升能力。一是识别风险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尤其是要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二是化解风险的能力。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三是弘扬斗争精神。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四是不断增强“四心”,即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组织党建特点与功能强化机制研究”(18BKS1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网络领导权研究”(19YJC710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