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革命对人类社会革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今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人工智能(包括生成式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量子通信、脑机互动、介孔材料、环形RNA、外太空探索等新兴产业尽管还处在“从0到1”的突破阶段,但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和生产动能。
新时代
必须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这种革命主要是由于资本本身的限制性以及其内在否定性决定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同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表现之一。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1920年列宁就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电气化”的发展模式,并把它视为“第二个党纲”。所以,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生产力发展。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0世纪80—90年代我们党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解决的是短缺问题;新世纪初我们党提出发展“先进生产力”,解决的是小康问题;新时代我们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解决美好生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都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谱系的强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党中央适时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新时代的底版与主旋律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2022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2.8%,标志着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但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中期。新时代中西部地区不一定要走沿海地区走过的路,不能再搞产能重复、同质竞争、资源错配的项目,要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寻求错位竞争,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破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随着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推出“东数西算”战略,发展5G等新基建项目;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四个节点要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定位于不断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个节点要服务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定位于进一步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这些对拉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
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不但能造汽车飞机,而且能造“两弹一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是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有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依然存在。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15.5%,成绩喜人,但还有巨大发展空间。2015年,我国适时推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对推进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当然,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发展先进制造业。而没有先进生产力,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调结构、增动能、转方式成为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的主要路径。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喜新重质,注重集约化发展,它主要追求的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质的提升。“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质的提升表现为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驱动。即营造与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与体制机制,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二是质量优先。坚持把质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三是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四是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扩大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
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义
传统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早期工业化主要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对资源的要求较高。从西方经济学早期哈罗德—多马模型到索洛模型,谈的都是对资本、人力等要素的需求,尽管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生产力,但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紧张。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提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中国式现代化又必须打破西方现代化的迷思,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美国经济学家R.M.索洛研究认为,美国经济增长中的87.5%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质是技术、人才等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自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我国开始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与劳动力培训,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居世界第十位,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20年9月,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227.9万件,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加强,说中国抄袭模仿之声可以休矣。当然,我们在创新资源、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创新文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发展方向。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向未来,我们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方针,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面突破向系统集成跃迁的重要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我们能否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流,事关我们能否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此,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唯其如此,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曾说:“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在爬坡登顶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下新旧生产力迭代的阵痛还在发酵,传统产业存在一定困难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并存。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新旧生产力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共存(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在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达80%)。因此,要积极统筹生产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一定是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积极扬弃的历史阶段。只要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脚踏实地,吐故纳新,就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