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023年06月14日 10: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14日总第2671期 作者:李清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随着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党不断深化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各方面建设中都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丰富与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的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整体推进中,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起着领导、组织与推动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每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作贡献的高尚人生追求,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将个人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使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中国共产党不断洞察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与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战略,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确定了新的历史方位,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更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深入探析中国问题,以务实的精神、忘我的追求、强烈的担当意识,以具体目标为导向,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是我国坚强的领导核心,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的向往,无不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矢志不渝奋斗目标的坚持,才能够在各种历史考验与曲折道路上抵御各类重大风险与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谋划者和推动者,党成立之初就一直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追问为了谁发展、为什么发展等终极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生活水平的改善为评价的标准与依据,强调发展的成果应当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强调在“四个现代化”推进之中,一切都应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改革开放后,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各项工作的标准与价值指向。在建党一百周年时,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承诺,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对人民庄严承诺的兑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立足于人民的切实所需与感受,制定发展战略与破解发展难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惠及全体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类矛盾与风险,能够总揽全局、长远谋划,凝聚民心与社会共识,集中力量办大事,解民众所需,团结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最初的构想、框架、战略、谋划再到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无不显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正是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执着追求与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强有力的推进者与先行者,在进行实践道路的探索之中,将科学的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只有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发展的初衷,才能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路径研究”(22ZDA06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