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而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乃是一项时代托付的重大任务。这项任务之所以重大,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极其深刻的改变,以至于只有当这样的改变能够在学术理论上被课题化并得到积极的探索时,我们才能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个时代。自黑格尔和马克思以来,学术理论的本质性已经被决定性地引导到特定时代的现实状况中去了:就像黑格尔把哲学称为“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一样,马克思把历史科学或社会科学理解为特定时代的“理论表现”。在这样的意义上,一方面,正是伴随着时代的转折才产生学术理论上的重大需要,而这种需要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只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将深入特定的社会现实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从而为我们把握这个时代开辟学术理论上的广阔道路和光明前景。本文试图在这样的立足点上,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作出性质上的分析与阐明。
一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何种性质、何种意义上的学术呢?它是摆脱了学徒状态并具有自我主张的学术。很显然,这样一种性质的学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项任务,是一项有待积极建设从而去完成的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照此看来,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绝不是就学术的某种形式或外表来说的,而是就其性质或立足点来说的。除非我们的学术能够摆脱其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否则的话,它就不可能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因此也就“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果我们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仅仅理解为带有点中国色彩、加入点中国元素或涉及点中国题材的学术,那就完全在性质上误解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当我们的学术能够在大规模对外学习的基础之上赢得它的自我主张,也就是说,能够真正立足于自身时,才谈得上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这样的意义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学术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只有当历史性实践在特定转折点上为之提供出现实的基础时,哲学社会科学才开始获得实现其巨大转向的广阔空间和积极动力。
二
从学术理论方面来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首先就意味着:我们的学术要能够摆脱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并获得它的自我主张。虽说学徒状态对于中国学术的现代发展来说绝对必要而且意义深远,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和固有的弱点——它是依赖的和因循的,并因而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局限于所谓的“外在反思”之中。按黑格尔的说法,“外在反思”(区别于思辨的反思),乃是一种忽此忽彼的推理能力,它从不深入事物自身的实体性内容;但它知道一般原则,而且知道把一般原则抽象地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这听起来有点晦涩,但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教条主义(哲学上更多地称为形式主义)的东西。因为教条主义就是不顾事物自身的实际内容,而仅仅把作为抽象原则的教条施加到任何事物、任何内容之上。
从理论方面来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就意味着在学术上实现这样一种决定性的转变:摆脱其学徒状态并开始获得自我主张。这样一种学术姿态上的转变在实质上是要求:从外在反思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深入社会—历史的现实之中,尤其是深入当今中国的现实之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继续其学习任务的同时,必须能够更加有力地承担起它所面临的思想任务:切中现实并且把握现实。
三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是一个需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加以认识和领受的任务,是一个需要对当今时代正在呈现出来的世界历史意义加以理解和把握的任务。如果说,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已经抵达新的历史方位,并通过这样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开始展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那么,以这样一种历史性实践为现实基础的学术势必或早或晚地发生相应的改变,势必由于现实本身的历史性改变而产生巨大的思想理论需要,从而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指派给倾听时代呼声的一代学者。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就我们今天立足其上的历史方位来说,只有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放到时代的重大转折中去看,放到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这一任务的性质和意义才能够充分地显现出来。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