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擘画
2022年05月26日 09: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26日第2414期 作者:罗理章 林文康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时代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共同富裕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探索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新发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理念引领、目标要求和可行性路径选择,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理念引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二者集中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阐释共同富裕的推进思路,构建了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

  以创新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创新发展,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筑牢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可知,富裕的第一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生产力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要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营造良好的创新致富环境。另一方面,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创新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创强国。

  以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破解难题,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供需不平衡导致的产能过剩、无效供给、产业结构失调使传统产业优化受阻、新兴产业研发困难,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失衡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脱贫群众不返贫,使资源配置更多向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倾斜,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协调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能够享有国家发展所取得的硕果。

  以绿色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绿色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坚持绿色发展,一方面,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圈,发挥生态优势;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生态系统治理,实行严格的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空间进行合理改造,建设美丽中国。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坚持绿色发展,顺应人民群众对建设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以绿色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以开放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开放发展,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要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扩大开放,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开放发展,一方面,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放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跟世界发展大势,应当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另一方面,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实现优势互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将发达地区的优势资源引入欠发达地区,激发各要素之间的活力,不断提升整体的发展质量。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注重解决经济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共享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着眼于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共享发展,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并掌握“先富—后富—共富”的政策,即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先使一部分人的生活好起来,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进而影响他人共同进步,使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富—后富—共富”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快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在发展中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原则,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归依。

  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阶段新起点上,共同富裕要以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总结并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目标要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不仅有基本的物质需要,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共同富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还要满足精神生活的富足,把握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性、创新性、创造性,形成共建共富的和美局面。共同富裕要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与高质量生活相符合,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

  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前提的富裕之路。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做大”才能使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带来的美好生活。“分好”才能做到兼顾到各类人群,促进社会公平。“做大”需要依靠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鼓励创新致富,调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先富带动后富,做到真正的共建共享。其次,要坚持循序渐进,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区域发展的平衡性、行业发展的协调性等问题都需要依靠高质量发展来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最后,坚持改革创新,在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创新体制机制,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从而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分好”要依靠制度性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以实现真正的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共同富裕的概念作了初步阐明,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特征是集体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新特征,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把彰显效率、促进公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不渝的前行目标。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期盼着平等、富足的生活,共同富裕是这一理想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之路不是少数人享有的,而是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即每个人都能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不仅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而且精神追求得以实现,每个人最终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不断促进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

  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共同富裕之路“知不易”“行更难”。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测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资源配置失衡以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等突出问题上。有效解决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阻碍和难题,立足“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要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和乡村振兴三方面推进共同富裕的如期实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难题,诸如供需失衡、实体经济发展落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困难等问题接踵而至,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改善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适应。首先,建设好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建设完善公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保障社会效率与公平,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次,建设快速响应的风险防控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建设国际合作体系,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建设开放、包容、普惠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和矛盾的重大举措,有力夯实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共同富裕的机制保障。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富有者越来越富有,贫穷者越来越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条件,而且还要注重资源均衡配置,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在将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将蛋糕“分好”。因此,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创新性收入分配制度,推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首先,初次分配讲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鼓励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所有者积极参与财富创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坚持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其次,再分配讲公平,充分发挥政府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合理调节高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公平包容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最后,三次分配讲共享,以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为主导,构建人人参与公益的慈善氛围,提高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社会力量在解决贫困、教育、医疗等领域问题中发挥重要的补给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破实现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较大、农村低收入群体较大等问题。在新发展阶段,我国已经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正处于开启乡村建设、向乡村振兴目标进军的攻关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破实现共同富裕的艰巨任务,首先,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千秋之业,人才为本,人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其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大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生活,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挖掘乡村经济价值。再次,以提升农民收入为着力点,补齐农村收入短板。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通过乡村产业延链、提质、增效以及鼓励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最后,完善乡村振兴制度机制。加强乡村振兴建设的制度性保障,同时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建立公平的民主决策机制,增强乡村振兴治理动力,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在建党百年之际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还要切实问计于民。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单位: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