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抗日根据地的统一战线
2023年06月26日 09: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26日第2677期 作者:李少兵 徐建平

  全面抗战时期,冀南根据地作为中共在华北敌后建立的平原根据地,有着独特的区位战略优势。冀南根据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统战政策,体现了中共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政策内涵。同时,冀南根据地统战工作的实践在扩大中共群众基础、巩固冀南政局稳定和配合华北抗战局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冀南统战工作的战略特征。随着抗战形势发展,冀南根据地政区所辖范围几经变化,大体位置在“平汉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沧石路以南、漳河以北,跨卫运河包括鲁西北一部,共40余县,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800万”。(《冀南革命根据地建设》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冀南根据地具有区位战略优势。首先,从物产来看,冀南作为太行山区的物资供应基地,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是河北重要的产粮、棉、盐区,其中“棉花在战前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八十……全华北棉花过去百分之四十产于此……全区产硝盐甚多,取土淋盐,即可得盐,又可得硝,军需民食两便”。(《晋冀鲁豫边区分区详解地图》,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版,第25—26页)其次,从区位来讲,冀南西靠太行,东接山东,南临豫北,北毗冀中,起到了连接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桥梁作用。不仅如此,冀南根据地直接威胁华北敌人的统治,正如杨秀峰所指出,冀南“已成为敌伪的心脏,北可直趋平津,东西可控制华北与华中的两条重要交通命脉——平汉津浦两铁路……今日的冀南……在将来战略的相持阶段与反攻阶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杨秀峰文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22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针对国内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所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报告,并要求:“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页)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的统战工作精神,1937年11月15日,中共北方局在《关于目前形势与华北党的任务的决定》文件中,提出“我党即应以华北最大政党的资格,出来建立统一战线的民主的抗日政权与新的抗日武装部队。在各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上成立边区政府、军区司令部及各县区乡政府的改造与建立”。(《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1938年4月21日,根据抗战局势发展,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作出《关于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大量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并要求:“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大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抗日斗争。”(《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页)

  冀南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服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服务抗日战争的战略需求。为了团结广大民众进行抗日救国,八路军129师先后派孙继先、胥光义率挺进支队与陈再道、李菁玉领导的东进纵队开赴冀南。1938年8月14日,以杨秀峰、宋任穷为正副主任的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宣告成立,标志着冀南根据地的创建基本完成。随后,冀南行署颁布八大施政方针,要求“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体同胞,建立坚强的冀南抗日根据地,抗战到底”。(《冀南历史文献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第二,冀南统战工作的政策内涵。冀南统战政策总体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演变态势,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冀南根据地以“争取、改造与打击”的方针,对国民党、日伪以及地方杂色武装实施军事统战,从而维护地区政局稳定,保障人民生活秩序,这是统战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其次,冀南根据地在政治上实行“三三制”政策。1940年9月18日,冀南区所属各级党委“坚决执行‘三三制’,逐渐改造政府的成分,做到共产党员只占1/3”。(《中共冀南区党委给冀南各级党委的指示信》,《平原》第43期)同时赋予广大群众民主权利,充分团结和调动各阶级的力量,全面建设根据地民主政权,这是统战政策实施的制度保障。再次,冀南根据地在经济上实行“双减双交”政策,“一方面决定实行‘五一减租,分半给息’的办法,以发挥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公布‘一经减少,即不准拖欠不还’的命令”(《艰苦奋斗中的冀南》,《解放》周刊第4卷第71期,第17页),从而减轻了民众税赋负担,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这是统战政策实施的物质基础。最后,冀南根据地落实“文化教育”政策,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参与文化宣传事业,创办报纸杂志,出版各类读物,推动冀南文教事业迅速发展,“五十种以上的报纸刊物,流行在广大辽阔的平原上,石印的冀南日报,抗战月刊,很快拥有万数读者……一千四百种以上的壁报,一百多种的县区报纸,逐日不断的电讯新闻,教育着几千年不问国事的群众,提高了群众抗战的政治文化水平”。(《在战斗中成长的冀南根据地》,《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第9期,第163页)同时,冀南根据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向群众宣传抗战形势,增强其救亡意识,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这是统战政策实施的精神动力。

  概言之,冀南统战工作的政策内涵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军事统战政策为前提条件,以政治统战政策为制度保障,以经济和文化的统战政策为物质基础与精神动力。这四个环节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冀南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总体格局与历史脉络。

  第三,冀南统战工作的策略成效。首先,中共在冀南地区的统战工作以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并认识到“工农群众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要的根本的力量”。(《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第182页)冀南党组织团结依靠群众,改善贫雇农、小手工业者的生活,减轻中农的负担,并提高群众觉悟,使他们成为乡村的主人。邓小平曾肯定冀南群众统战工作的成绩,并认为“冀南的中国人大团结的群众运动,这些发展的政治意义是丝毫不可轻视的”。(《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1994年版,第69页)由此可见,冀南根据地统战政策为中共在冀南地区赢得良好政治声望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党领导下的冀南行政公署充分发挥民主政权的优势,坚持抗战,恢复主权,领导军民克服灾荒与社会紊乱的现象。邓小平指出统战政策的重要性:“由于冀南有了年余的斗争经验,有了相当的群众组织力量,有了坚强的政府的领导,有了富有战斗经验的八路军和友军,特别是有了各阶层的团结,所以能够应付今天的局面,而且可以寻求有利的时机,去反攻进攻之敌以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解放》周刊第4卷第71期,第19页)因此,冀南统战工作的实践使地区政局得以稳定。

  最后,冀南根据地党委、行署、军区团结广大军民,坚持斗争,粉碎敌人对根据地连续的“扫荡”“清剿”“蚕食”,打破敌人“囚笼”“三光”政策以及“治安强化运动”。一方面,冀南八路军给日伪军以重大打击,“自1938年初挺进冀南到1945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共进行大小战斗13400余次,毙伤日军12170余人、伪军29580余人,俘虏日军90人、伪军23519人”。(《冀南军区战史》,蓝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296页)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为冀南地区抗战事业提供了大量人力支持,推动了华北抗战的进程。“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期间冀南地区青壮年参军参政者共有18万人之多。在战争中,广大群众不分男女老少踊跃参加支前工作。仅在百团大战中参加破路的群众即出动25万人之多”。(《冀南军区战史》,第298页)总之,冀南抗日根据地统战工作不仅促进了本地区抗战事业的发展,而且有效地配合了华北抗战局势。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