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华北核心区生态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开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伯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仲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超群等进行评议。
该项目首席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仲伟民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架构。他认为,区域史研究是深化中国史研究的重要途径,项目团队在总结以往华北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华北核心区”这一新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将使未来的华北研究更加聚焦,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华北地区。“华北核心区”的具体范围,如果以地形来界定,北边以燕山山脉为界,西边以太行山脉为界,南边以淮河为界,其主体是广阔的华北平原;如果以行政区域来界定,其范围则基本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以及苏北、淮北的一部分。该项目拟对明清时期华北核心区重要经济史议题展开研究,探讨华北核心区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中的地位,为华北未来的发展规划与相关决策提供历史经验和参考。随后,该项目成员根据子课题分工,从生态环境变迁、土地与人群、农作物与农业生态、城乡结构体系、经济与社会结构五个方面,介绍了该项目的基本内容。评议专家高度评价了这一项目的研究设想,认为这项研究与当下华北协同发展的国家政策高度一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会学者就如何深化华北区域史研究展开了充分讨论。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该项目的核心研究内容。与会专家认为,不能孤立地分析华北核心区的生态变化和经济结构变化,而是要重视二者的相互影响。韩茂莉表示,人类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既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要科学地看待这一问题。她特别强调了黄河对华北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黄河在历史上的数次改道直接导致了华北经济地位的变化,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入海,实际上为华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赵世瑜认为,华北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华北存在着前朝遗留下来的若干问题。因此,需要采用更长时段的视野审视华北地区的生态变迁与经济发展。刘仲华主张,应把人视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明清华北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技术革新等问题均需进行细致考察。此外,明清时期人们如何认识华北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同样值得关注。
与会专家强调,作为一项区域史研究,提炼华北核心区的区域特点应当是该项研究的最终旨归。李伯重建议对华北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宏观分析,认为华北各个城镇没有像江南一样形成密切的经济联系,其独特性在于社会文化的高度融合。华北在宋元明清时期出现了频繁的人口迁移,不同族群在华北共同生存,逐渐造就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华北内部文化统一而经济分散的区域特点,二者之间的矛盾是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韩茂莉认为,该项研究的区域划定是有科学基础的,通过对比华北和江南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进程,应当思考华北曾经的经济重心地位为何会被江南取代。赵世瑜表示,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对宋代江南经济史的研究为该项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项目团队应借鉴整体史的学术研究方法,开展宏观或中观的区域经济史研究,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对宏观的新认识。高超群认为,不仅要提炼华北的整体特点,而且要区分华北内部的亚区,注意各亚区之间的关系。
与会专家认为,要重视政治因素对华北核心区的影响。李伯重强调,北京作为“华北核心区”中最为核心的区域,应当是研究的关键所在。赵世瑜指出,华北之所以成为核心区,与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密不可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对周边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多数周边地区具有向北京服务的显著特征。高超群从经济功能角度出发,认为华北既是政治中心,也肩负着边防重任,因此集中并消耗了全国大量财富,这是华北基本的区域特点之一,更是华北与江南等区域的不同之处。刘仲华认为,要重视华北区域与明清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关系,探究生态环境变迁、经济活动与国家政治之间的深层联系。
华北核心区在生态环境变迁和经济发展中的变化与延续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李伯重指出,晚清时期华北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都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因素。韩茂莉认为,晚清时期西方力量的介入与新型工业的发展,对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加深了华北与江南、沿海与内陆之间的经济差距。赵世瑜认为,与很多区域相比,明清时期华北平原在生态环境变动和开发的力度上是相对稳定的。刘仲华同样强调了明清时期华北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并认为这种稳定性很可能会投射到区域的政治发展、经济体系以及文化、社会结构层面。高超群认为,应当关注明清时期华北的变化与延续性,以华北核心区为主体,从区域特点的角度出发,把握这一区域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与会专家还为该项目的研究团队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李伯重指出,项目团队需要进一步明确时间界定,考虑是否把晚清时期纳入研究范围。如果将晚清时期纳入该项研究,则需要整合、贯通明代至清中前期与晚清时期这两个部分的研究思路。赵世瑜认为,“华北核心区”这一概念仍需反复推敲,特别要考虑其与山西之间的关系。他还表示,各子课题要紧密围绕“华北核心区”开展,不能明显侧重对单个省市的研究,以免在研究对象上出现抵牾。此外,项目团队在开展城乡结构、经济与社会结构等专题研究时,应适当缩小研究范围,使研究内容更加具体,进而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刘仲华认为,应当把技术因素纳入研究视野,例如农业耕作技术、水利技术等,以展现华北地区技术发展脉络、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建设。高超群建议,除了重点考察华北地区农业、土地等问题外,也需要适当关注手工业发展状况。
本次开题研讨会既展示了华北区域史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视角,也为华北区域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可行路径。项目团队认真听取了专家学者的建议,并在会后进行了内部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该项目的研究方向,对一些具体问题做出了适当调整。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