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北方民族历史文献价值
2023年04月17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17日第2632期 作者:全荣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和日益巩固的重要史料来源。深入挖掘历代北方民族历史文献的价值内涵,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挖掘传承北方民族历史文献

  有史以来,广袤的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发展的广阔舞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北方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各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了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进程。

  我国现存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涵盖传世的官方史书、档案文献、金石碑铭、游记、方志、笔记和历代舆图,以及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和出土文书等。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其独有的记载有助于补正史之阙、匡史书之误。而且,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北方民族古文字词汇的构成与特点,对考察各民族文字词汇的演变和发展有很大助益。除此之外,北方民族历史文献还阐明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不可分割性、连贯性、一脉相承性,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内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我国北方民族历史文献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深入发掘北方民族历史文献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弘扬其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助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目前,我们对北方民族历史文献中的各民族交流互动的史实挖掘得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我们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探讨北方民族历史文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影响,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条件和价值认同,并使之顺应时代发展。

  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北方民族历史文献,不仅有文物保护与文献抢救功能,而且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将北方民族历史文献研究、保护、传承的全过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深度关联,不仅有利于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向深入,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历史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以文献研究促进文化传承

  北方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民族历史文献记录着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历史发展脉络,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历史上,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等北方各民族虽然都强调本民族认同,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接受了中原民族的“天下观”和“天命观”。经过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北方各民族最终都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书写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谐共生、互学互鉴、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例如,在以《蒙古秘史》(又称《元朝秘史》)、《蒙古源流》为代表的诸多蒙古文文献中,存在大量借用突厥语等其他语言词汇的现象。这切实反映了蒙古语与突厥语词源关系的相关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例证。同样,汉文文献中也保存了不少以北方民族语言音写方式记录下来的字词,其中包括地名、人名、官号、山川水系名等。《蒙古秘史》(《元朝秘史》)就是汉语音译本史籍,是蒙古族和汉族之间交往交流、互学互鉴的一个缩影。《圣主成吉思汗史》是国内外唯一用汉文加眉批注释的、独具特色的蒙古历史文献。书眉撰写批注是中原传统史家惯用的一种文献校勘学方法,蒙古族史家原本无此习惯。该文献眉批显然继承了汉族学者的校勘学方法,具有蒙汉二元文化的鲜明时代特征。清代的《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雍和宫《喇嘛说》等多语种合璧碑刻,是多民族交流互通、交往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石刻”见证,有力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便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共同体。

  此外,北方民族历史文献记载了诸多体现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同根同源、相互依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珍珠鬘》《西藏王统记》等历史文献,阐述了佛教界人士爱国爱教、服务社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为国家利益所作出的贡献,阐明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当时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相适应的特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政治、经济和生活习俗方面延伸扩展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互动,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在新时代,保护传承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更好地把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精髓更好地提炼、转化、传承,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过程,如何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更好地嵌入历史研究的全过程,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命题。当然,我们在工作中要注意两件事:第一,史料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史料并不完全等于真实的历史。我们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采用科学审慎的态度,对诸种史料进行甄别、分析、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第二,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史料固然都很珍贵,但这里所说的“珍贵”只是指历史文献为今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记录,并不是说这些历史记录都是正确的。因此,对于各种史料,我们都应考其所处、明其性质,才能做到准确运用。

  揭示其内在文化价值

  北方民族历史文献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处处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的展示。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所蕴含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传承保护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挖掘其丰富内涵,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国家认同的强化,也可以为党和政府在新时代制定民族地区发展方略、边疆治理政策、民族政策提供历史镜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多的历史解读。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多民族交融共生、走向多元一体的过程。学界整理出版了一系列北方民族历史文献,为北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史料,给相关历史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极大便利。不过,以往的北方民族历史文献研究偏重于将其作为史料引用或作为单一史料加以分析,但对其更深层次的挖掘不够,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通过跨部门协同合作、考察走访,挖掘、收集、整理国内外收藏的相关文献,建立比较完备的“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献资料库”,设立“北方民族古籍文献当代价值研究工程”“多语种北方民族历史文献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等项目,对北方民族历史文献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融合研究,是在当下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保护北方民族历史文献开辟了新的空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北方民族诸种文字文献“图形检索”功能,建立资料齐全的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数据平台,将为这些文献的利用带来极大方便。

  北方民族历史文献研究是多方位的研究,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先从“纵”的方面加以总结梳理,再从“横”的方面加以综合比较。这样不仅具有文献保护与抢救史料的双重意义,而且可以更好地揭示北方民族历史文献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有助于从中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历史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多的历史注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22VLS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