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如何支持“三农”,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脱贫攻坚成果的持续巩固,是“三农”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陈熹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果“大数据背景下农户网络借贷的信任机制构建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同名著作,值得祝贺。该书围绕提升农户网络借贷效率和防范风险两大目标,剖析了农户网络借贷取信难和失信较多的信任危机现状和原因,建立了农户网络借贷的信任机制模型,深入阐释了线下社会资本的转化和线上社会资本的生成及相关机理,并对农户网络借贷信任机制进行了效果评价,提出了若干很有见地的保障措施、政策建议,对建设我国农户网络借贷信任机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该书的特点在于,为农户网络借贷设计信用评价体系、构建信任机制时,在强调现代数字技术形成的大数据征信的重要性的同时,并没有舍弃农村“熟人社会”形成的传统社会资本,而是很好地将两者进行融合,即线上社会资本和线下社会资本的共同作用。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在网络信贷的“去担保化”模式中如何构建信任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三农”问题,只有扎根祖国大地,急农户所急、想农户所想,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讲好“三农”故事,就需要到农村去、到田间地头去、到农户家里去。只有沉到基层,才能发现“三农”面临的真正具体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陈熹带着她的团队做了大量田野调查,发放了大量调查问卷,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难能可贵地将研究建立在这些一手资料的分析之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咐。有调查问卷、有深度访谈,听一个个农户讲述他们的故事,作者才有底气给读者们讲好“三农”故事。陈熹能坚持长期跟踪田野调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做了十余年,我是看着她一直扎根在这个领域的,希望她能“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学术为农之使命”。
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滞后于城市,数字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就更加滞后于城市。城乡之间存在“金融鸿沟”,也存在“数字鸿沟”。该书努力尝试弥合这些鸿沟,选择以农户为主体研究网络借贷,将现有的网络借贷研究在宏观层面上从城镇扩展到农村,在微观层面扩展到被研究的个体,这体现了作者讲述“三农”故事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让看起来“高大上”的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在农村落地,为农户的持续增收提供支持、拓展渠道,是该书的重要内核。该书体现了作者对“三农”研究的初心。不仅仅是对学术创新的热情,还有对农民、对农村的热爱,使作者十余年来一直关注金融如何惠及农本,研究领域从传统金融拓展到数字金融,从线下延伸线上。该书的研究成果旨在让数字红利更公平地扩散到广大农村,缩小城乡之间、农村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差距,使广大农民受益,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一部好的学术著作,并不只是学者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是靠作者、编辑、广大读者等在内的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合力。陈熹的这本著作,是她作为一名青年学者自我实质性的突破,同时还得到了学术共同体的充分助力。期待看到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富有创新精神的智力支持,也实现她在“三农”问题研究上深度、广度、维度的继续拓展。
(作者系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