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译古诗
2023年12月01日 12: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1日第2785期 作者:严晓江

  古诗根植于中华文化基因,是对外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古诗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如何使其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时代活力,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雅俗共赏的译介至关重要。

  译者作为文化摆渡人,需要树立雅正风尚和经典意识,发挥翻译的价值引领作用。当前,人们尤其需要古典诗情的陶冶和浸润,更好地展现民族风貌,提升民族素养,涵养民族精神。译者应以高雅品位进行价值判断,注重选译那些具有艺术魅力并且承载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作品,引导海外读者尊崇经典、学习经典、理解经典,逐步形成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感。

  以许渊冲为代表的中国翻译家胸怀家国情和文化梦,他们的古诗英译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这是重构经典的过程,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此外,由国家层面组织实施的包括古诗在内的系统翻译工程,更加有助于坚守中国立场,客观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本土译者更应彰显主体身份,秉承“立高标”的文学传统,以主旋律的译介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哲理智慧,传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的对外传播要达到以俗化雅和民心相通的目的,就应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古诗形式独特,音韵和谐,情感丰富,内在韵律是其生命力,外在韵律是其表现形式。译者要充分考虑海外普通读者的接受视野,使他们产生较强的亲近感和心灵共鸣。在翻译过程中,应在保持文学性和雅正性的前提下,以明晰简洁的现代英语达意传情,充分传达古诗的审美艺术以及中国人鲜活的精神气度、思想境界。关于翻译形式,可在彰显中国传统诗学特色的基础上,兼顾英语的主流诗学,遵循以诗译诗、形神兼备的原则,尤其注重内在韵律的体现,重构古诗的形式美、音律美、神韵美。

  提升目标语读者的直观体验和生动感受,是融媒体时代对翻译的新要求。随着互联网的盛行,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渐渐发生了改变。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可读可听、可视可感的体验比单纯的文字翻译更具普及效果。《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电视节目以及国风动画片《长安三万里》等电影,通过吟诵、歌咏、表演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轻松、愉悦、高雅的氛围中,使古诗从文本走上荧屏,从经典走向通俗。如果配上英文字幕,无疑会使古诗的对外传播更接地气。无独有偶,202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名为《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的纪录片,这既是运用声像技术的有益尝试,又是从他者视角阐释中国古代诗人及其作品的范例。可见,现代传媒技术与传统媒介相辅相成,为与时俱进地重温文化经典提供了广阔前景和发展机遇。

  雅俗共赏译古诗,体现了经典性与大众性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古诗等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更具活力,从而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智慧,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作者系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