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问之学到学科之学的炎黄学
2023年09月13日 11: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13日第2734期 作者:朱乃诚

  霍彦儒力著《炎黄学》最近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我国炎黄学学科建设再添新成果。作为陕西社科精品文库系列著作之一,全书共50万字,由导言和十三章组成,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阐述炎黄学学科建设的相关概念及基本内涵。第二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八章,论述炎黄部族集团的历史、文化成就以及对炎黄时代的探索。第三部分为第九章至第十三章,阐述炎黄文化在新时代发展中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该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炎黄学学科建设,还有助于在深化炎黄时代研究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快炎黄学学科建设

  炎黄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蓬勃开展的潮流中,于2007年由宝鸡炎帝研究会(后更名为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霍彦儒提出的,随即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文彬明确要求开展“炎黄学”研究的准备工作。在深入思考“炎黄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基础、研究成果、研究领域、研究特点等与建设炎黄学学科有关的问题后,霍彦儒于2012年发表了《炎黄学论纲》。

  炎黄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始于2017年12月。在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徐光春的推动下,信阳师范学院专门成立炎黄学研究院,聘请刘庆柱、王震中、梁枢、沈长云、霍彦儒、王晖、张新斌、高强、朱乃诚及周洪宇等有关研究人员,开设相关教学课程并编写教材,着力推动炎黄学学科建设工作。

  时至今日,由信阳师范学院《炎黄学概论》编委会编著、李俊和王震中主编的《炎黄学概论》于202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周洪宇、王文虎编写的《炎黄学导论》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加上这本《炎黄学》,共同构成了助力炎黄学学科建设的“三驾马车”。正是在这“三驾马车”的拉动下,我国人文学科中的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型的学科——炎黄学学科建设步入发展轨道。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我国西汉年间,以司马迁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学士就开始探索炎黄部族的事迹与内涵,以及炎黄文化的特征与发展特点,且延续2000多年长盛不衰。而作为一门需要研究、发展的新型学科,炎黄学则是在近几年推动发展起来的。与《炎黄学概论》和《炎黄学导论》不同,《炎黄学》作为最初提出将炎黄学作为一门学问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系统思考,体现了炎黄学学科建设的初衷。这对于认识炎黄学的肇始、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炎黄时代研究

  学术界对炎黄时代的探索并使之逐步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120年前新史学发端之际,最早始于夏曾佑撰写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传疑时代》。100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成果和多种认识。其中,1930年蒙文通的《古史甄微》长文和1943年徐旭生初版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专著影响最大。而1991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后组织开展系列学术活动,以及由李学勤和张岂之任总主编于2002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八卷本《炎黄汇典》,对推动炎黄时代和炎黄文化研究的功绩最为显著。《炎黄学》在历年来各家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对炎黄族的起源、族姓、发展谱系、迁徙、文明化内容等炎黄时代系列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并系统介绍了已经形成的各种主流观点,既博采众长,又宣明自身独到的见解。该书是诸多有关炎黄时代研究成果中收集、引用古代文献和近代以来研究成果及资料最多的一部,便于后学者学习,也便于研究者寻迹深入。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近年来,我国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人文学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国悠久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伟大民族精神、5000多年文明特征等开展了深入探索与分析。其中,201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强专著《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问题所涉及的炎黄时代直至21世纪初的5000多年炎黄文化发展状况及历代弘扬炎黄精神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阐述。而《炎黄学》则深入论述了炎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肇端,还探讨了炎黄二帝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关系,以及新时代如何弘扬炎黄精神等问题,由此将炎黄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比如,该书提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种思想流派与炎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炎黄与炎黄族(华夏集团)作为华夏族的“共祖”和核心族,在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孕育、起源、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姬、姜通婚,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血缘”基因;炎黄二帝具有“民族共祖” “文化纽带” “英雄感召”的象征作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情感基础、思想基础、精神基础。该书还进一步提炼概括了炎黄精神的深厚内涵,即敢为人先的实干实践精神、百折不挠的创造创新精神、造福于民的求真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崇德尚仁的共襄和合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献身精神。这些研究论述对于认识炎黄精神的当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史前文化研究分会会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