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2024年12月16日 10: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2月16日第3036期 作者:王广禄

  12月7日,第八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展开研讨。

  准确把握“四对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好“四对关系”,即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赵金松提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究科学方法,把握基本规律。要深入揭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改革蹄疾步稳取得实效。深刻阐释如何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深刻阐释如何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把握好时、度、效,实现“立”中“破”、“破”中“立”的动态平衡,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深刻阐释如何坚持改革与开放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深刻阐释如何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要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有效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深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的认识,加深对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领悟,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自信。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阐释,推进新时代“马工程”走深走实,高水平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理论体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概念、自主话语体系演变和“全球南方”现代化三个层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进程和理论精粹,提出推进新时代“马工程”走深走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就要坚持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以“三大体系”建设推动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表示,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任务,要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围绕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条主线展开。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黄蓉生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生动诠释和丰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充分彰显,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提供了有力保障,深刻揭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依靠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提出,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这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正确决策,是充分运用改革这一社会发展重要机制的战略举措,是准确把握改革与现代化关系的历史主动。在现代化国家中,有效运用法律、行政、财政、金融、政策等手段或杠杆,在不同层次和范围、着眼不同目标和效果,推进多种多样的改革,能够有效保证社会有序运行和生产力持续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符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民需求、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三对关系,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民营企业家、中小投资者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