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清俐)11月30日,“社会科学影响力评价与学术话语权建设”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学术影响力评价、评价方法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数据库建设等关键议题展开研讨。
面对学术评价领域日益凸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思洛认为,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已难以全面反映学术成果的真实价值。他主张通过同行评议、代表作制度、分类评价以及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构建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为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强调评价应向多源、多维指标的全面性综合评价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学术评价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许海云提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评价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针对学术评价数据来源的单一性问题,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贤文分享了我国报纸新闻的替代计量学数据库建设成果。他认为,这一数据可以作为传统引文指标的有效补充,为学术评价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数据支持,并强调数据质量评价是学术评价的基石,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学科合作成为推动学术研究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力量。山东大学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宁继鸣认为,跨学科合作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培养顶尖人才的关键路径。通过跨学科合作,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谭晓进一步探讨了跨学科合作在颠覆性技术识别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跨学科合作可以加速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和培育,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学术话语权是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副教授余波分析了中国在国际学术话语权方面的现状。他建议,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跨学科合作、培养顶尖人才,并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从而推动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山东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罗润东以近20年来我国经济与商业管理领域发表的SSCI论文为样本,分别从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角度,对比分析了我国国际合作与非国际合作文献、主导文献与非主导文献的影响力差异。他发现,我国在经济与商业管理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对国际合作的依赖性在降低,同时在国际合作中的主导性不断增强。
新乡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刘雪立则从学术话语权建设的复杂性出发,认为学术话语权的建设不仅涉及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还需要学术界自身的努力和创新。他提出了基于论文的学术话语权建设评价指标,为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建议,为学术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研讨会由山东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劳动经济评论》编辑部联合主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