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以“对话·互鉴·融合·创新: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研究”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南西亚国际传播研讨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学科互鉴”“面向中南西亚的精准化国际传播研究”等议题,展开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跨学科对话。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李京昊表示,区域国别研究以特定域外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其目标在于构建全面且系统的域外知识体系,而专业的国际传播能够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彰显中国的责任、担当与使命。区域国别学与国际传播的对接与对话,不仅能够拓宽国际传播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将为我国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的持续精准化、区域化、分众化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首倡之地。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全球伙伴关系与国际合作部部长艾托尔肯·阿希莫娃认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友好邻邦。建交30多年来,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果,双方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持续走深走实,惠及两国人民,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哈合作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使新闻与传媒领域合作迎来新机遇。对于中哈两国而言,高效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该校新闻学院院长卡纳特·阿乌斯巴伊表示,基于区域国别客观差异对国际传播的分众化认知,表明中国国际传播受众定位更趋精准。期待未来进一步加强同中国高校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两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在《华商报》副总编辑李明看来,高质量共建传播共同体将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国内地方媒体也要主动承担起国际传播毛细血管的作用,打造跨层级、跨区域的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传播共同体生态。
俄罗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重要桥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比较了中俄媒介体制差异后提出,中俄媒体的交流现状尚不平衡,希望学界和业界共同打造新的信息空间,使中俄媒体充分依托中俄合作成果,促进两国人民“心联通”不断深化。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友认为,外语学科和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构建更加立体的国际传播交叉研究学科体系,实现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
哈萨克斯坦纳沃霍兹大学教授古力米拉·苏丹巴耶娃以中亚环境传播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提出媒体和区域国别研究学者应当关注中亚国家的区域环境变化和生态状况,创建可持续的跨境合作机制,为可持续发展贡献积极力量。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鲍海波表示,目前,国际传播的跨国学术交往还存在一些壁垒,高等院校需要以完善的知识供给系统来支持国际交流共同体的建设,培养更多的国际交流人才。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赵战花提出,新闻传播学界应建构自主知识体系,通过语言学科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在文化交流互鉴背景下构架起中外桥梁。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韩隽认为,众多学者的跨学科研究为文明互鉴和中南西亚国际传播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议题与角度,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做好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也已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同责任与使命。
研讨会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省科学传播与国际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华商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承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