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活动期间,长江沿岸专家学者聚焦长江,充分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阐释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在长江文化名家学术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表示,两湖地区出土了丰富的简牍。其中,大量简牍是当时中国广泛使用的文书、律令和书籍,是研究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重要史料。目前,一些先前出土的重要简牍正在陆续整理、出版,而新的简牍也在不断出土。随着简牍资料的系统整理和解读,长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研究必将持续取得新进展。
丰富的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荣休学部委员王巍提出,过去20年的考古成果表明,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形成的历史格局已经基本明晰。该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农业萌芽、文明奠基、文明起源、文明化进程加速、区域文明鼎盛、文明转型和融入王国文明。整体来看,长江中游地区与长江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大致同步,但又各具特色,表现为“万年奠基、七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一百年转型、三千六百年融入中原王国文明”。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作为区域多样性的大国,中国长江流域有条件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长江经济带具备更加优化的水陆联运优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经济优势,拥有国内先进的综合产业优势、发达的科学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以及协同发展的城市群和现代物流业。凭借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国家统筹优势,长江经济带在物质、精神、社会和生态文明发展方面相对协调,成为具备世界能级的内河经济带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高地。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长江流域先民驯化的水稻向外传播,改变了亚洲早期文明的发展格局。中古时期,长江与“海上丝路”共生,成为瓷器之路、万里茶道的重要生产和集散地。四川邛窑、湖南长沙铜官窑、江西吉州窑和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等通过长江与世界相连,构建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在他看来,21世纪的长江不仅是中国的“心脏地带”,更是影响全球发展格局的“历史地理枢纽”。他强调,要做好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历史遗迹、非遗活动、传统农业景观、商业体验场所和旅游景区等进行整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表示,要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妥善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积极推动长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提升长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向全世界讲好“长江故事”和“中国故事”。
为加强对长江历史文化的研究,促进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建议,深入挖掘长江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对长江文化起源、城市历史、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和云计算,对长江文化进行分析,为长江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视角。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