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繁荣中非研究事业
——访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
2024年09月10日 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10日第2974期 作者:段丹洁

  9月4—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京举行。会上宣布,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4年来,中非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下,中非学界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合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未来在中国和非洲共逐现代化之梦过程中,应如何发挥中非研究的重要作用?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

  不断探索 中非研究硕果累累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继2006年北京峰会、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2018年北京峰会之后举行的又一次盛会。在历届中非合作论坛推动下,我国与非洲学界合作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叶海林:新时代以来,随着中非关系快速发展,双方都认识到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中国学术界支持中非双方在智库、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著作出版等方面开展合作,优先支持开展治国理政、发展道路、产能合作、文化与法律等课题研究和成果分享,推动壮大中非学术研究力量。中非智库论坛创立于2011年,迄今已举办13届会议,成为中非智库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旨在推动中非学术机构建立“一对一”长期合作关系。“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实施以来,已有80余家中非智库学术研究机构参与该计划,为中非合作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

  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2019年4月,中国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中国非洲研究院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围绕四大功能定位——交流平台、研究基地、人才高地、传播窗口,以创新精神深化中非文明互鉴,加强治理和发展经验交流,为中非共同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未来的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筑高水平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非洲研究院在推进中非学术研究合作中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叶海林:中国非洲研究院加大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非关系系列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和宣传力度,组建“习近平与非洲研究”专项团队,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创新人文交流机制,创办“三大讲坛”“中非文明对话大会”“非洲留学生论坛”等高端学术交流项目,推动中非文明互鉴走深走实。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国观、非洲观和中非合作观,围绕“文明互鉴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与非洲发展道路”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为中非学界搭建了交流对话的桥梁。

  中国非洲研究院与中国历史研究院合作创办了“中非历史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从非西方史学视角出发,比较研究中华文明史、非洲文明史和中非友好交往史,推动中非文明深入交流与互鉴。组织“非洲驻华大使和学者中国行”,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前往陕西延安,2023年5月赴河北西柏坡和正定县,2024年1月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并参加“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中非文明互鉴”座谈会。

  中国非洲研究院加强了中非合作研究,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学理支持,设立中非合作研究课题,实行中非双主持人制,鼓励中非学者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激发思想碰撞。五年来,中国非洲研究院共立项43个中非合作研究课题,涉及中非关系和非洲发展的多个领域,涵盖中非合作的“八大行动”和“九项工程”。

  同时,中国非洲研究院非常重视非洲人才的培养,为加强中非人文交流合作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构建了强大的人才梯队。

  开拓创新 落实中非合作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基于上述探索和实践,中国非洲研究院在推进中非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叶海林:在深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中国非洲研究院出版了《新时代中国与非洲系列丛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非关系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涵盖“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等多个主题,从多角度、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论述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的历史性成就和深远影响。

  中国非洲研究院加强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系列重要论述的研究和阐释,组织出版了《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中英文各13册)和《中国精准扶贫100例》(中英法文各3册),引起了中非学界的广泛认可与关注。专项研究团队集体撰写的《以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引领,着力打造“中国讲坛”国际传播平台》一文,2021年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探讨会”优秀案例奖。

  中国非洲研究院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助力西亚非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出版了中外文学术著作25本,包括《大国经略非洲研究(上、下册)》和《南非土地制度研究》等。创办的《中国非洲学刊》已成为国内非洲研究界的知名刊物,并得到非洲学者的好评。

  中国非洲研究院汇聚中非学术智库资源,创办并不断充实《中国非洲研究院文库》。该文库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译丛、智库报告、研究论文丛、年鉴等五大系列图书,已成为国内非洲研究界的知名品牌。

  在人才培养和交流方面,中国非洲研究院5年来共举办了22期研修班,来自30个非洲国家的1079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等参加了培训。

  《中国社会科学报》:此次北京峰会期间通过了中非合作《北京宣言》和《行动计划》,中非将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您认为,中非研究应如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落实中非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

  叶海林: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为中国非洲研究界提出了新要求,确定了新方向。中国非洲研究应紧密围绕习近平主席对中非关系的新定位和中国与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的新行动方案展开。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学术界应加大对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研究力度,不仅要深化对中非古典文明交流比较研究及文明互鉴史的研究,还应加强对中非争取政治自由、经济独立历程,尤其是相互帮助、相互支援历史的研究。同时,应投入更多力量开展中非现代化建设路径与策略的比较研究,丰富学术界对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认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全面和系统的现代化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界应借助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契机,面向非洲、深入非洲,推动中非学术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和中非发展知识网络的建立与完善贡献力量。通过深入田野的语言和知识训练,培养学以致用的区域国别学新型人才,为中国与非洲分享治国理政经验、共同探索现代化建设路径和方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与时俱进 形成中非研究合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非战略协作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包括治国理政、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和平安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等。下一步,您认为应重点加强哪些热点和领域的研究?

  叶海林:首先,关于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定位,学术界应加大对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的研究,特别是深入探讨这一新定位对国际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致力于中非关系及其影响的战略研究和理论探索,为中国非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世界对中非关系的理解与认识贡献力量。

  其次,对于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新主张,学术界应加大对中非现代化建设的比较研究,积极推动中非现代化建设经验的交流与互鉴,探索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双方合作的路径和方式,为全球南方国家在推动现代化建设及互惠合作中提供知识和方法支持,携手前行。

  最后,对于中非合作的十大新行动,学术界不仅要积极为中非合作新行动方案建言献策,还应抓住未来三年加强中非合作的《北京宣言》和《行动计划》带来的机遇,深入非洲,把论文写在非洲大地上,用基于田野调查的科研成果造福28亿多中非人民。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展联动,成果共享。为繁荣我国非洲研究事业,促进中非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您还有哪些想法?

  叶海林:未来,中国非洲研究院将继续加强与国内非洲研究界的通力协作,为中国非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断作出新贡献,不负习近平主席在致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贺信中提出的殷切期望。希望更多科研人才加入非洲研究的队伍,中国非洲研究院时刻向愿意为中国非洲学大厦添砖加瓦的学界同行特别是青年才俊敞开大门。希望中国和非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携手前行,共同发挥好中非文明交流互鉴和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经验比较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