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北京,中非“峰会周”,点亮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南方时刻”。
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宣布:“面向未来,我提议,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回顾中非关系发展历程,宣布中非关系新定位,提出将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引发中非各界人士热烈反响。
9月6日,中国非洲研究院第一时间举办中国非洲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受邀参加北京峰会的20余位中国非洲学界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反映了28亿多中非人民的共同心声,为新时代中非合作发展绘就了新蓝图;要积极发挥中非学界的专业优势,深化对非洲的研究,形成合力,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非命运共同体向更高水平迈进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以峰会的形式举办,是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又一次大团圆,也是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中国和53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代表团团长及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等中外各界人士3200余人出席会议。
中国前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全权代表吴思科深切感受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现场的隆重与盛大,感受到中非双方的友好互动。“‘全天候’即表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都将一如既往,患难与共,相互配合,经得起考验。”吴思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非洲的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非双方相互尊重,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始终相互支持,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维护“全球南方”的共同正当权益和国际公平正义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新型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到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水平不断提升,定位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引人注目的光芒。
乌干达发展观察中心执行主任、高级研究员阿拉维·塞曼达(Allawi Ssemanda)全程关注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场共叙友情的相聚,一次成果颇丰的荟萃。中非双方首次着力聚焦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在中国与非洲外交史上均是十分独特而罕见的现象。”谈及此次峰会向世界释放出的信号,塞曼达对记者表示,此次峰会标志着“中非时间”的新纪元,在中非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国际形势多重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的背景之下,北京峰会的召开非同寻常,不仅为变乱交织、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正能量,也为负重前行、深陷泥潭的全球经济带来希望。
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表示,自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以来,六年间,在习近平主席的引领下,中非研究获得全方位发展。随着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中非研究迎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学术界加强非洲研究、对非工作和对非文化传播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界需按照中非关系的新定位高度、中非合作的新行动方向加大研究力度,为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经历,使中非之间形成了天然的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永蓬认为,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要更加重视中非传统友谊,中非双方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上一直相互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要从当前中非双方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化经贸合作,把握“全球南方”合作机会,树立“全球南方”发展的典范。
中非推进现代化向全方位发展
中国和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峰会明确了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六大主张,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非要实现公正合理的现代化、开放共赢的现代化、人民至上的现代化、多元包容的现代化、生态友好的现代化以及和平安全的现代化,得到非洲各国领导人广泛认同,形成了中非双方的政治共识。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在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后,最大的感受是务实、创新。在于佳看来,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既遵循一般规律,又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在转变发展思路的过程中,中国打造工业园区和建设经济特区方面的经验,能够为非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提供了启迪,非洲的广阔市场和活力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要通过创新打破传统经济学框架,对发展进行重新界定。
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工业化必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张振克认为,中非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互利双赢,要让中国更多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全面参与到与非洲工业相关的领域。目前,中国企业家在非洲已经创立了将近40个工业园区,中国企业投资将帮助非洲国家在建材、轻工、家电等领域形成产业雏形。
中国已连续15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中非贸易额占非洲整体外贸总额比重稳步上升。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对原产于27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98%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2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在落实北京峰会成果方面,福建省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竹群建议,加快融入中非合作大框架,在对非出口方面提高高附加值的产业竞争力,例如加大汽车、船舶、无人机等产品出口。提高服务贸易出口的多样化,增强市场渗透和多元化,扩大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方面的合作,让中非务实合作更具活力。
塞曼达对记者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色发展伙伴行动”尤为可贵。其中提到,中方愿在非洲实施30个清洁能源项目,这一举措不仅将进一步确保非洲环保行动和可持续发展,也将在更广泛意义上提高非洲国家GDP增长率,为非洲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乌干达等非洲国家,农业是经济的支柱。中国对于这些国家的农业资金支持,大大降低了当地饥饿率、贫困率与死亡率。非洲当地人口的民生福祉也因此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塞曼达说。
中非文明互鉴向更广领域拓展
峰会上提出的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中,将“文明互鉴伙伴行动”置于首位,并宣布中方愿同非方打造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邀请1000名非洲政党人士来华交流。
“从中央决策支持到具体配套措施,这些实打实的倡议有助于未来对非洲的研究传播工作,尤其为青年学者从事非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叶海林表示,相信未来将涌现出更多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的区域国别专家,为中非全面深化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如何分享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如何加深中非交流,共同开展研究?如何进一步强化对非交流和传播工作?这些都是中非学界关注的焦点。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湘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到,研究者应更加关注中非合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合作项目能够真正惠及非洲民众,推动非洲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经验交流,让世界加深理解中非合作的重要现实意义。针对“全球南方”国家面临的贫困、疾病、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中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必然会加快形成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蓝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合力。
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科学与国际关系教授尤苏夫·阿里·佐阿卡(Yusuf Ali Zoak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岁月的推移,中非合作论坛不仅未曾褪色,反而历久弥新。历史上,历届峰会的召开都为中非关系带来了新的宝贵元素。此次北京峰会的召开,不仅折射出全球优先事项的变化与动态,也见证了中非关系的昨日与今日。佐阿卡进一步表示,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5周年华诞,非洲也正经历新的觉醒。中国和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是全球发展潮流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等发展战略正在实现有机对接,这凝聚着28亿多中非人民的共同心声,将掀起“全球南方”的现代化热潮。
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表示,作为中国非洲研究者,要充分发挥研以致用的优势和特点,生产适应新时代中非实际需要的理论、概念、内涵,加快建构中国非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非文明互鉴与人文交流,共同谱写中非研究的新篇章。
“中国将非洲国家视为‘真朋友’的做法与立场从未改变,中非始终保持着患难之交的深厚情谊。几十年风雨同舟,中非情谊穿越时空、跨越山海。在过去,这一情谊未曾改变;在未来,也不会改变。”肯尼亚智库南南对话执行主任斯蒂芬·恩德格瓦(Stephen Ndegwa)如此总结。
“同路人才是真朋友。”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出了中非共谋发展的时代强音,彰显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坚定信心。中国非洲学界将齐心协力,接续奋斗,为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