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2024年09月10日 11: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10日第2974期 作者:顾光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实抓细抓好,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育人为本 以德为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始终坚持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立大德和成大才,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翼,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培养的人既要有才,更要有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要培养青年一代以德为先、立志成才,树立忠于党的高尚品德,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怀,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成为在新征程新伟业中具有远大理想、敢于担当、不畏艰难、乐于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立德树人,是立成“人”之德,德是成“人”的根本。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引导青年主动将党的主张、人民的诉求、国家的意志转化为自觉追求,将个人之小我融入国家之大我,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中绽放异彩。要培育青年坚定大理想,树立大情怀,明辨大是非。教育者承担着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职责,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引导当代青年明辨是非。要鼓励青年学子勤学、苦学、真学、博学,通过科研育人、协同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青年一代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内核,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师者,人之模范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培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教师要秉持学以致用、躬行不怠、求是创新的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追求,传承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将教育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牢牢把握以德育人、贯穿融入的方法,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坚持立德与树人相统一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始终坚持立德与树人相统一,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为新时代新征程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从根本上增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学践结合,融通“四史”,用中国情怀、理论与逻辑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传承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的精神密码。深入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载体,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中注重价值引领。以革命烈士、英雄人物、模范为榜样,赓续英雄血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火热实践中书写青春的使命与担当,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全面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青年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鼓励青年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建功立业中实现社会价值。

  高尚的品德修养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指明方向,构建新时代的道德体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引导青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要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融入基层,感受时代脉动,思考社会问题,培养责任心和公益心,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扎实的知识和见识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实根基。通过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教育培养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心无旁骛地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发展,在学中增智,着力提升“三种能力”。要教育引导青年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具备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鼓励学生在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主动领悟与把握,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拼搏奋斗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要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继承先辈们敢拼搏、勇奋进的优良传统,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积极面对和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硬骨头”。要帮助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坚持不懈的品质,塑造锐意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品性。教育引导青年脚踏实地,守好渠、种好田,做创新创造的实干者和排头兵。

  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年勤思善学、砺能笃行,培育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砥砺坚忍,热爱劳动、舍己为人,为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守教育初心 践行育人使命

  要坚持不懈地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治学办学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协同相关部门力量,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揭示其中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要高质量地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主要内容,深刻阐明这一重要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好“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使思路举措更加科学、严密、有效,做到察大势、求变革、防风险、促发展,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

  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守政治方向,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剖析社会问题,做到用学理阐释深刻的道理,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问,回应学生理论上的困惑,帮助学生站稳政治立场。要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同时,落实“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厚重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时代新人自强不息、“立德、立功、立言”等优秀品质,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讲好中国故事。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有力支撑高校思政课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和理论深度。要合理运用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要构建“大思政课”的目标体系,建立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保证课程内容的连贯性,注重不同学段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环环相扣,实现不同学科的协同育人。要完善“大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在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下功夫,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要积极搭建平台,拓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互通渠道,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整合中小学名师资源,积极开展跨学段、跨学校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题研究。通过数智化赋能思政课创新发展,组建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健全“大思政课”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检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学业成绩。同时,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充分发动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等各方面力量,建立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力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协同育人成效。

  (作者系新疆大学副校长、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