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阐释大运河人文价值
2024年06月13日 14: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13日第291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10周年,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公园)建设实施5周年。6月6日,“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设大运河文旅发展和文物主题游径等议题展开研讨。

  让运河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原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提出,十年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形成了一批值得研究总结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了赋能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生态治理等重要作用。未来,要进一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定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把大运河打造成造福两岸人民的“幸福河”。

  大运河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认为,深入挖掘阐释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要坚持文化自信,讲好运河故事,唤醒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秉持开放包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大运河文明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大运河文化融入国民经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中。强化科技赋能,充分运用互联网高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共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主任李江涛表示,大运河文化沉淀着中国人民勤劳奋进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大运河文化在新发展阶段的路径和模式,推动大运河文物旅游景区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成为实现“两个结合”的有效抓手。

  探索大运河文化发展新路径

  与会学者认为,科技赋能大运河文化建设,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建议,要在精神诠释上更加关注细节。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和阐释,深入研究和构建有利于不同城市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政策体制机制,形成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传承展示集群,使大运河真正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郭万超表示,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但是具有统一内涵的超级文化IP,还是多种独特文化的复合体。可以把挖掘、打造、传播大运河沿线城市特色文化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国伟认为,大运河文旅开发应进入当代消费模式,要重视消费者体验,空间、业态的服务品质需要全面提质。

  大运河作为一种“纪念之地”和特殊的遗产形态,其文化价值被公众广泛认知并持续传承发展,需要有效的阐释系统。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秦红岭认为,叙事性阐释为大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既可以提升大运河遗产的可读性及其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关联性,也有助于激发公众的记忆、想象和兴趣,增进公众对大运河遗产的认知度,促进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城乡融合设计研究院院长孙洪刚建议,应以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大运河和大运河沿线众多的文物资源,并与大运河周边腹地相结合,拉动乡村振兴,放大项目效益。

  会议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协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