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洲对中国崛起的看法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在国际学术界,有不少学者认为,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社会开始普遍接受中国崛起的现实,并尝试主动理解中国发展轨迹蕴藏的深层次逻辑。在西方发展模式陷入困境之际,中国蒸蒸日上的国力和日新月异的社会面貌使得欧洲开始自我反省、寻求出路。在经济前景暗淡、国际纷争不断的今天,中欧经贸往来的蓬勃发展、中欧关系的行稳致远正在为欧洲探索自身的明朗化前景带去信心、创造机遇。近日,本报记者就未来中欧关系采访了法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米·埃雷拉(Rémy Herrera)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路易斯·安东尼奥·保利诺(Luís Antonio Paulino)。两位学者表示,仍处于迷惘、脆弱与悲观之中的欧洲离不开中国。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经济全球化的两大市场,中欧关系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许多欧洲国家已经意识到,中国崛起并非孤立中国的理由。与美国对华“脱钩”政策不同的是,欧洲对华外交理念更趋于积极、审慎、理性。
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界认为,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初的欧洲之行为中欧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契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新冠疫情对中欧关系的影响,也将使中欧关系进一步摆脱外部不利因素带来的干扰。对此二位是否认同?
埃雷拉:应当说,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此次欧洲之行的第一站是法国,有助于从巴黎到北京合作计划在更广泛层面的建立,也将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与友谊。从最初的友好往来,到共同见证历史上三次伟大的工业革命,再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中法情谊已经深入人心。中法两国人民过去是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我相信,未来这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也将继续得以保持。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和法国拥有许多共同点。两国都是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大国,在民族进步中都发挥了卓越作用。历史上双方都不愿意轻易发动战争,长期扎根于自己的领土。尽管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但某些相似的价值观在中法两国的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中法两国都面临源于西方的某些误解,在这种背景下,重申两国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以实现更大的繁荣与和平至关重要。这是我个人的真诚愿望。
保利诺: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十分成功。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够听到欧洲伙伴要求中国在欧洲大陆增加投资、深化中欧经济合作的强烈呼声。不可否认的是,欧洲经济的未来与中国密切相关,中国不仅是欧洲企业在大多数行业的主要而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投资来源。若没有中国的帮助,欧洲无法如期实现其气候议程的目标。中国以低成本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对于欧洲实现向清洁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中国怀疑论”误导对华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天,中国已成为欧洲不可替代的国际贸易伙伴。然而,一些“中国怀疑论”者却常常在西方主流媒体声称,中国给欧洲的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阻碍了欧洲的国际贸易。对此二位如何评论?
埃雷拉:的确,在西方仍然有一些人对于中国心存严重敌意,并且存在彻头彻尾的误解。如今,在一些欧洲国家以及更普遍的西方,主流媒体掌握在少数拒绝真正言论自由的亿万富翁手中。就在习近平主席访欧结束返回北京几天后,一些西方媒体就重新开始了对中国的负面宣传攻击。荒谬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散布,在客观上严重误导了一些原本对中国友好的欧洲人士,影响了他们的对华态度。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大批欧洲商业领袖对中欧关系以及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表示肯定和赞许。不管那些“中国怀疑论”者承认与否,如今中国已成为法国等欧洲国家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伙伴之一。固然一些批评人士常常以中欧双边贸易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为借口抨击中国,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如果说中欧双边贸易不平衡,以至于对欧洲的前景产生了不利影响,致使欧洲国家外贸赤字不断增加,那么这主要是由一些欧洲金融巨头企业的贪婪行为所造成的,也可以归咎于使少数欧洲大型企业受益的欧元区给欧洲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再加上当前一些欧洲国家在政治上对美国俯首听命,以上行为的后果就显得尤为严重了。
在我个人看来,目前损害中欧关系并阻碍其朝着有利于双方人民福祉方向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美国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霸权。这种霸权表现为二战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美国军队的全球性绝对优势,这种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是以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力量为基础的。一些金融寡头牢牢控制着美国各大金融机构和军工复合体。他们是不断助推国际冲突的人,甚至希冀通过一些戏剧性大规模杀伤性手段摆脱全球性危机。不幸的是,欧洲的一些极端人士正在推动欧盟愈加屈从于美国,甚至冒着导致整个欧洲大陆陷入战争的风险。
法国等欧洲国家应该拒绝这种不光彩的屈服,摆脱美国军事指挥下的北约控制,摆脱美国霸权。应当建立一个从巴黎到北京、经过柏林和莫斯科的和平联盟,欧洲人民应当与“全球南方”国家一道构筑团结、发展与和平的桥梁,并停止把东方视为敌人。
欧洲对华外交政策更趋审慎理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一种观点认为,与美国带有冒险和激进色彩的对华外交政策相比,近年来欧洲对华政策倾向于更加平衡温和。事实上,今天的许多欧洲国家都把中国视为一个合格的合作伙伴,并拒绝采用“脱钩”等字眼来赤裸裸地对抗中国。对此二位有何看法?
埃雷拉:的确,美国的对华政策一向充满着战斗元素。为维持其所谓全球领导力,美国单方面开启了对华“新冷战”。特朗普政府与拜登政府执政期间,美国对华发起了一系列贸易战。美国也曾多次发起货币战争,以减缓其声称的来自中方的“不公平竞争”所带来的贸易优势下滑,迫使中国改变贸易政策,进而达到保护美国产业和经济利益的目的。美国政府近日宣布,将进一步提高部分中国输美产品的关税。此举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应当说,这一切行为都是美国意欲维持其摇摇欲坠的霸权的表现。
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有着深远而多重的负面影响,不仅损害了中美两国的经济利益,某种程度上也波及欧盟,在更广泛层面上来说还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导致全球贸易总额减少,致使全球生产率下降,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商业信心的丧失。一方面,中国的出口活动因此面临外部压力,另一方面,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陡增,所有这一切最终都由消费者尤其是最贫穷的消费者“买单”。
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不仅迫使价值链在国际范围内重新整合,而且造成了多重价格影响:贸易摩擦在客观上会导致美元和人民币走弱,这将推动欧元升值。随着商品价格竞争力的降低,欧洲国家的商品出口总量将减少,从而加剧经济停滞。这种情况在德国已经出现。
保利诺:欧洲对华外交政策确实要比美国审慎得多,显现出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势。如我之前所言,欧洲人深知欧洲大陆的经济未来与中国紧密相连。在安全领域,中国在维护欧亚大陆和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美国对于挑起新冲突颇感兴趣不同,中国始终致力于欧亚大陆的和平建设。应当说,离开中国,欧洲只会输。
欧洲议会曾于2022年通过提案,决定从2035年开始在欧盟境内停止销售新的内燃机汽车,此举标志着欧盟将加速普及电动汽车。然而,由于今天的美国正在采取越来越多的保护主义政策,不仅针对中国,而且针对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欧洲因此缺乏资金和技术来将其电动汽车产量提高到当初所预计的水平。欧洲汽车工业虽然是传统老牌产业,但在电动汽车的开发与生产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因此,欧洲电动汽车以及其他许多产业的未来发展都依赖于中国。即使在美国的压力下,欧洲国家也深知中国是保证其光明经济前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固然,美国正在向其欧洲伙伴施压,要求他们与中国进行经济“脱钩”,但欧洲国家知道,在实践中这完全不可能。对于大多数欧洲企业而言,中国是最大、最优质的出口市场,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无法找到其他能够代替中国市场的出口对象。今天,超过1/3的德国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在中国销售。中国占德国大众汽车全球销量的比例一度达到40%左右。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大众一直是中国最畅销的汽车品牌,直到近年来中国国产品牌比亚迪的一款车型将其优势取代。
此外,美国虽然一直在高谈阔论与中国经济“脱钩”,但它对中国作为经济伙伴的重要性心知肚明,因此也不愿轻易放弃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有数据显示,如今中国与美国两天的贸易额,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时美国与苏联一年的贸易总额。
中国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和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独到的研究。您如何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今日中国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之间的关联?
埃雷拉: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迅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非凡发展,这经常被称为“中国奇迹”。如果我们仔细考量,这并非出乎意料的“奇迹”,这种“奇迹”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的产物,由中国共产党精心规划、用心设计并耐心实施。中国政府在经济、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持续努力,为国家的多维深度工业化积累了丰厚的生产性物质基础。这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下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纪录、中国政府实施的成功的发展战略及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诸多积极影响,中国的成功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
我曾在多部作品中指出,新古典主义模式在西方占据上风,但在中国没有立足之地。新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现代经济学中的主流,然而,其目的无非为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服务。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元素,赋予中国政府充分控制市场不良资本、防范过度投机行为的能力,从而使之为国家发展服务,确保其不偏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得益于持续进行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继续为自身带来福祉、为世界带来和平。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国家体制弊端,抑制资本扩张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很难实现,并且受到了一些政治力量的反对。我认为,有必要在欧洲的实践中更广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欧洲国家也需要更深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地处理当前的政治经济矛盾。马克思主义最初在欧洲诞生,然而,欧洲发达国家却未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马克思主义问世后曾经饱受质疑,一些西方人士一再声称它已经过时。然而,时间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持久而富有韧性的。
为多极世界开辟崭新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方面,中国等“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势不可当地崛起。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颓势渐显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发达经济体正在经历从“风光无限”到“加速衰落”的过程。对于这种国际格局现状,二位作何评论?
埃雷拉: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取得的进步相比,不少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正在退步,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方面,而且体现在文化、道德等“软实力”方面。这些国家应当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也即所谓发达繁荣、已实现工业化的“北方国家”,曾经为生产力带来创新机遇的资本主义正在失去动力,面临退化、衰落甚至毁灭的境地,且对个人、社会和自然造成了重大破坏。一些西方国家选择将国家的身份重新转变为新自由主义的推动者,削弱其社会功能,加强其镇压功能,这导致相关国家正在经历去工业化,经济处于危机之中,社会处于痛苦之中,民主处于混乱之中,极右翼处于势力突起的大门,高级金融寡头正在壮大,左翼政党和工人工会领导层则变得亲资本主义和亲帝国主义。
例如,在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投资和消费者支出双双萎缩的形势下,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逐渐变得微弱乏力,经济利润的下降趋势逐渐恶化甚至多年来接近于零。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2023年法国第4季度国内生产总值零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9%。该机构预计法国2024年第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将停滞,第2季度将增长0.3%。
与此同时,美式霸权对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对“北方国家”工人而言,正变得越来越危险。美国为追逐高财政利益,紧紧控制着北约,这迫使许多欧洲国家为一个日渐衰老的“美国主人”牺牲自我。法国人民不得不选择对战争火焰的苗头说“不”,对美国向乌克兰强加的军事干预说“不”,对四处散布的“中国威胁论”说“不”。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中国被视为反帝国主义战线中最强大的一环。中国有能力团结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作为不公平国际秩序的制衡力量,为建设人类进步、和平、繁荣的未来所必需的多极世界开辟崭新道路。这一进程可能是缓慢而复杂的,也可能充满矛盾和困难,但依旧充满着希望与信心。欧洲人民必须迅速意识到这一点,并将自己从腐败、落后的政治力量中解放出来。
保利诺:按照美国的意图,世界应被划分为不同的势力范围,这种领导全球的野心和欲望使得目前的欧洲别无选择,只能暂时受制于美国的利益牵绊。欧洲是启蒙运动的摇篮,西方理性思想的摇篮,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思想家罗曼·罗兰等人的诞生地。令人遗憾的是,它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源地,以及破败、硝烟与废墟的见证者。不过,可喜的是,欧洲正在从往昔中觉醒,也意识到了增强“战略自主性”的重要意义。正如此前一些英国媒体所指出的那样,欧洲不应追随美国的“好战”步伐,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符合欧洲的利益。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