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2024年06月05日 09: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5日第2906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6月1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4年高层论坛暨“‘两个结合’与唯物史观”学术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

  “两个结合”是对科学世界观的坚持运用

  讨论“两个结合”首先要确保前提正确。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认为,要强化对“两个结合”的前提性思考,探讨“什么是结合”“结合何以成立”。“结合”是对科学世界观的坚持运用,深化“两个结合”研究,需要以确立“结合”的科学内涵为基础展开进一步讨论。

  一百多年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林建华表示,“两个结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重大问题置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整体视野中,充分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两个结合”坚持并丰富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人类文明走向,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等作了重要探索,展现出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规律更加深刻、理性的思考。林建华表示,“两个结合”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新高度、新境界。

  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审计思想研究院院长赵欢春认为,“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历史实践的完成时,更是“实践趋势”,即当下实践的进行时和未来实践的将来时。如果仅仅把“两个结合”看作一种“既定事实”的话,在解释特定社会实践时,就会因为忽略“结合”的具体过程而面临某种“归因”困境。为此,赵欢春尝试引入机制性分析框架,直面“两个结合”何以发挥社会效力的实践关切,更好阐释“两个结合”如何在社会行动层面达成“不言自明”的状态,以此探寻深入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成功实现了“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结合”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拓展“两个结合”的研究视野

  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结合”的灵魂。侯惠勤表示,研究“两个结合”首先要透彻认识和深刻领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复杂的历史变局中坚定理想信念、引领时代潮流、勇于自我革命、掌握历史主动方面的重大进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两个结合”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昝瑞礼表示,必须将“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全面准确运用于学术研究之中,把理论武装、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既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又从整体性系统性层面深化宏观研究;既继承和坚持已得到实践检验的知识话语,又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概括提炼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

  为深入开展“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学术研究,湖北省社科联党组成员许巍建议,其一,拓展研究论域,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化体系化阐释,不断强化“两个结合”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效度。其二,开拓研究视野,增强“两个结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充分总结“两个结合”所蕴含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普遍规律。其三,用好实证研究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聚焦党的理论创新前沿问题,聚焦治国理政现实需要,不断提升“两个结合”研究的学术水平,以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服务发展大局。

  会议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